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翻译硕士开题报告翻译硕士开题报告1一、翻译项目1、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翻译长度为10000字以上、难度适中的中外源文本。在源文本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以前未经翻译的文本;如果该文本已有译本,学生应予注明并阐述再译的理由,且应提前获得导师的同意。另外,源文本必须是完整、**的文本,或者内容相关的一组文本;2、学生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比如翻译策略、译文风格及形成原因、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翻译工具的使用等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3、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物,举例充实洽当,能够充分运用在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4、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二、实验报告1、论文须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并较详尽地介绍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2、在导师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进行小规模的、观察描写性或实验性研究,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3、对实验数据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4、实验报告不少于10000字,引文、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目录等符合学术规范。口译研究应提供相应的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三、研究论文1、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理论、翻译训练和翻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撰写研究论文;2、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文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语言精炼,结论合理;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3、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四、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1、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xx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统一要求;2、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文封面;(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4)中文摘要;(5)abstract;(6)目录;(7)符号说明;(8)论文正文;(9)参考文献;(10)翻译实践译文部分;(11)附录(如译文原文、口译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等);(12)致谢;(13)学生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翻译硕士开题报告2一、研究目的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活动的历史几乎像语言一样悠久,从有语言之始便有了翻译这一人际交往活动。翻译这项活动中必然涉及到双语之间的转换,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就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交往能力。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传统翻译研究到现代多视角翻译研究,翻译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以不同主体作为中心,翻译研究范式可分为: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都以一个主体为研究中心,其本质都属于单主体范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研究范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都过于侧重参与翻译过程的某一单一主体或客体,这种弊端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忽略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所说的翻译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在交往能力理论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这一思想改变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其由原来的支配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同样的,翻译过程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分离,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而是主体间的共存,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与对话。二、研究问题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并已成为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哲学理论的选择和研究范式的选取上有着不同的分歧。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论述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对翻译主体间性问题进行探讨。而另一部分学者对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大多以主体的主观自主性为研究重点,忽略了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前辈学者的研究为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在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问题1,交往能力理论能否有效解决翻译主体间性相关问题?研究问题2,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问题3,在个案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主体间性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得到体现?三、研究内容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