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经.采薇 教学设计.docx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诗经.采薇教学设计2021-11-0812:00:02小编:admin【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2)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句式特点;(4)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学生;2.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中关雎、蒹葭等简单的篇目;3.学生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5.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诗歌,但古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6.学生已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教学策略】1.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的点拨,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与全班进行交流(问题解决)。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讨论问题,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和感想,达到启发小组其他成员思路和共同理解的效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这一时期产生了再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被学术界称之为“风骚”。因为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二者合称“风骚”。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文学常识(师生互动)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三百”共收入305篇风,即音乐曲调,160篇十五国风(诗歌形式;雅,即朝廷正乐,105篇大雅、小雅内容)颂,即宗庙祭祀之乐,40篇周颂、鲁颂、商颂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表现手法;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艺术手法)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4.诗经的影响诗经当中汇集了我国古代五百年之久的写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大意义,比兴的技法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一直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创作倾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结论: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三、感知课文、正音正字。1.学生自由朗读采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字音问题,注意节奏。2.学生个别朗读采薇,订正字音,调整节奏。3.学生齐读采薇。重点字词:岁亦莫(mù)止:莫,同暮。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猃狁(xiǎnyǔn)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大车。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雨(yù)雪霏霏:下雪。四、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读本诗,掌握大致意思。五、作业继续熟读诗歌,并能概括大意。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齐读采薇二、分析文章,理清情节,理解文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个别朗读第一、二、三章。第一章——第三章思归之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难归之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军旅劳苦)「赏析」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2.个别朗读第四、五章。第四章,第五章追述往日战争生活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车马之盛)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士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