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中考专题复习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18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历史中考专题复习学习教案.pptx

部编版历史中考专题复习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线索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1.汉朝(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jīngjì)文化交流的桥梁(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3)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2.隋唐时期(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他将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行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2)遣唐使来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板,进行政治改革(大化(dàhuà)改新)(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3.两宋时期(1)对外贸易活跃: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闻名世界的海港有广州、泉州(2)为了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3)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4.元朝(1)海外贸易是这一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陆路与海路并进(2)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族、蒙古族等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5.明清时期(1)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的发展;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取得抗击沙俄侵略的胜利(shènglì),并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为维护封建统治和防止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减少,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是我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4)对外政策从明前期的对外开放到清朝的闭关自守(5)中国开始遭到来自日本和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反对外来侵略成为明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6.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吸引周边国家来中国学习(2)重要条件: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明清(mínɡqīnɡ)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3)客观条件:科技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4)重要历史人物(张骞、玄奘、鉴真、郑和等)的贡献和探索、开拓进取、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精神7.方式:互派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使);宗教传播(如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随佛教传入中国);战争(如蒙古西征将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官方(如明朝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8.目的(1)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华文化,宣扬中国国戚,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经济生活,实现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本国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9.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jiāoliú),取长补短10.特点:路线上,从陆路到海陆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目的上,对外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政策上,从开放到闭关,从主动到被动;形式上,从官方、民间交往并举到官方垄断11.影响(1)对中国: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2)对世界(shìjiè):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推动了整个世界(shìjiè)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12.启示(1)只有加强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shìjiè)历史发展的趋势(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3)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要方式,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线索2中国近代对外交往1.晚清政府的对外交往(1840—1912年)(1)列强(lièqiáng)通过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