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df

2024《寒食》教学设计教案4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寒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画出一幅皇宫禁苑中浓重的夜景。全诗富有韵味,刻画细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句间的内在联系。2.背诵古诗。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一个诗人,他叫韩翃,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寒食》。(板书诗题)老师这里有这首诗,想听老师诵读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之后,把你读懂的内容用笔划一划,如果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提出来,咱们一起交流交流。(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1.关于作者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2.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日。根据唐人张仲素的《春行记闻》,这首诗是韩翃为讽刺唐肃宗时宦官当权、皇城中连年禁火而作。3.寒食节简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唐代风俗,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子推事。因介子推抱木焚死绵山,晋文公便定于该日禁火寒食。《初学记》卷四引《四民月令》:“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诗题“寒食”便点明了时节,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花”便指“落花”。由连绵不断的落花与漫天飞舞的柳絮可知,此刻已至暮春,时节当在清明前了。原来古时也有春天植树之习。此句主要写春柳飞絮的时节。由柳絮的飞花可以想见春城之明媚、春色之绚丽和春意之盎然。但这与禁火寒食的冷落气氛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诗人将寒食时节的特定风物和一组组反差强烈的意象组合起来,“飞”字与“满”字形成对照,“飞花”与“落红”相映成趣。“无处不”三字铺叙渲染,烘托出暮春时节冷艳凄美的意境:春色明媚与落英缤纷同在,天空澄澈与飞花柳絮相映。这种极富张力、浓墨重彩的笔法使春之色彩更为丰富和清丽,使春之气息更显浓烈和醇厚。4.读通诗句(课件出示)①读正确:先自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读正音。②读懂诗意:结合注释自己读读诗句的意思。③把诗句读通顺。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朗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人对大自然景色赞美之情。)从诗句中的“御柳”一词可推断出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繁花似锦、柳絮飘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盎然的春色的喜爱之情。此外通过对后一句的理解可以体会出诗人对当时特权的痛恨以及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唐六典》记载:宫廷每到寒食节要全放假三天。可见这是一个普天同乐的日子,而作者却把宫中节日的气氛写得如此冷清、凄凉?这是为什么?再想想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诗用明快的诗句写出了宫中的烂漫风光,也写出了作者对皇帝奢侈享乐的不满。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的寒食图。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描述,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三)作者简介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四)初读课文1.学生齐读。2.老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味。4.指名读,师生评议。(五)细读课文1.读着这首诗,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2.同学们再读读诗,看看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节日的特点?又是怎么体现出节日氛围的?可以用笔划一划。学生自由发言,品析相关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3.学生自由读诗,尝试背诵。4.指名背诵,师生评价。(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学习了《寒食》这首诗,了解了诗人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深层含义,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