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ppt
上传人:可爱****乐多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ppt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详解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选文第二段只说了“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第三段也只说了“明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试题分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错误,原文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5.结合全文,说明“窗子”的含意。(5分)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①“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②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进窗外,我们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待世界,不要以为自己真正的解了什么而私下满足,“天知道那是罪过”。③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窗子内外有永远不能消除的隔阂,如你与我的距离。窗外有那么多的事物,充满了生趣,那么多的颜色,所有的一切是那么令人向往。可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坐在窗子里只能呆呆的看着的旁观者。窗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不能体会到辛酸,痛苦,这多彩的窗外世界并不属于“我”,因为“我”只是一个旁观者!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