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生经济诚信缺失成因及策略一、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有关诚信方面的教育。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意味着待人处事要真诚、讲信誉。诚信的本质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和弄虚作假。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尤以经济诚信问题为代表。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但是,仍然无可避免地要参与社会上的、校园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物质和金钱时常在诱惑、考验着当代大学生。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由于抵御不了这些诱惑,经受不住这些考验,在经济诚信的方面留下了令人遗憾的污点。二、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一般社会上的经济诚信不同,大学生的经济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为拖欠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和拖欠学费等方面。助学贷款中的不诚信现象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这种贷款无担保抵押,按期还贷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诚信。自2005年起,我国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始实施无担保的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民心工程”却经常出现诚信缺失而拖欠不还的尴尬现象[1]。部分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以没找到工作或工资收入不高为由,不主动还款;还有部分大学生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需要经济支援、个人创业需要启动资金为理由,也不愿意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甚至还有少数大学生为了能获取这笔无息贷款,通过编造谎言、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来骗取贷款资格,然后将到手的贷款挪作他用。据某银行统计,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贷款学生去向的高达45%,逾期未归还贷款率达40%以上[1]。这些诚信严重缺失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资助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信息卡透支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刷卡”消费在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大学生虽然还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但却具有惊人的消费能力。各金融机构把目光牢牢盯在大学生身上,免费办理信用卡、办信用卡赠礼等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轻易办到较高授信额度的信用卡。信用卡多了,消费时自然也潇洒大方了许多。信用卡并非免费的午餐,信用卡上的金额是要按期归还的!随着还款期限的接近,一封封催款信件,一条条催款短信在搅动着大学生的神经。向家长要、找同学借,成了大学生“堵”上漏洞的常用方法。实在没有办法,有个别大学生甚至铤而走险,通过非法手段,利用信用卡“套现”,“拆了东墙补西墙”,于是就出现了大学生因信用卡欠款不还而被银行告上法庭的案例。这无疑是给这些大学生的未来前途,罩上了一层阴影。不能量入为出,恶意透支信用卡,其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挽回的信用。拖欠学费缓交学费是高校为保证学生按时入学、正常入学的又一项优惠政策。对于因暂时的经济困难而不能按时交费的学生,学校允许其缓交。学费对许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据统计,缓交学费的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20%,而拖欠学费的学生一般占其中的30%-40%。部分拖欠学费的学生并不认真学习,随意旷课,考试“挂科”,辜负了学校对他们缓交学费的谅解和信任。还有极少部分同学把家长给他们的用来交学费的钱用来私下购置电脑、手机等,恶意拖欠学费,给学校造成了经济损失,更给其自身的诚信记录抹黑。三、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们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样会给高校的大学生们带来冲击。追求物质、贪图享受、道德水准下降,诚信观念不强,使部分大学生会在自身参与的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社会众多领域又存在着诚信的危机。某些政府官员滥用职权、残暴地践踏着民众的诚信;某些食品企业昧着良心,只顾赚钱,疯狂地残害着民众的健康;某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大肆地搜刮着民众的钱财……,这些都给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某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的被调查同学眼中社会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只有15%的学生认为状况较好,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不乐观[2]。这些社会的消极影响造成大学生对诚信认识的模糊。经济诚信的教育不足许多高校把考试作弊、论文作假作为高校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