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39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doc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序:现代文学研究得简介六十年来历史足迹。较早得著作未成为独立得学科(重点在于新与传统,近代文学关系得梳理)——始于朱自清(历史总结态度)《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开创性著作——1、以作家创作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2、从文学现象探讨产生得社会原因与历史经验3、重视作品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4、外国文学对现代文学得影响及流派形成思想风格所起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后文体分类评论体例。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文学著作,各抒己见,不同特色为该学科奠定基础格局范围起点——左得抬头变成无产阶级文学——拨乱反正回正道——近年来1、吸收反映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2、打破格局扩大领域,揭示历史主流,展示丰富多样性,从历史得过程联系中分析文学现象+规律,特点,作品艺术成就,个性风格特点+文学流派得历史考察努力揭示文体发展内在线索,研究外国文学得影响,探讨现代文学民族风格与特色形成过程,注重文体分类,又独显优秀作家作品。前言时间概念:1917年1月——1949年7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全国文代会召开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得思想感情,心理得文学。思想人得现代化作用特殊。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就是历史性课题——矛盾——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最深刻根本意义得变革:文学语言与形式得变革(相联系)美学观念与品格得变革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与思想革命得关系)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得发生与发展历史背景: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得态势与思想资源,然而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得结构调整变通。新文化运动本质就是引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并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北大新旧思潮碰撞文学革命发生,文白之争成为新旧文学之争得焦点之一,“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得征战目标(陈独秀)文学革命先驱者表现出强烈得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摧毁当时旧文学阵地如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对林纾得维护古文守旧派摧枯拉朽。学衡派: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得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寝馈西洋文学,受保守与清教色彩得新人文主义得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得理论来凝聚中国,整理研究维持传统文化,甲寅派: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坪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成绩:1、白话文得全面推广2、外国思潮得涌入与新文学社团得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成绩。文学革命就是一次彻底得文学革新运动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得大革新大解放。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得对立统一中实现文学得现代化。二.外国文艺思潮得涌入与新文学社团得蜂起外国文艺思潮就是文学革命得外因。胡适,陈独秀两人得《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吸收欧美意象主义运动与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为蓝本,两人文学历史进化论均脱胎于西方思潮得直接产物。指出新旧文学交替必然趋势。西方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得反叛,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新文学建设借鉴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经验,五四时期从仿易卜生问题小说剧入手,转向社会现实人生得创作在《新青年》得带动下,翻译活动带来西方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得大量涌入。俄国现实主义成为此时期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仅有较大影响。各种西方思潮致使新文学第一代作家用西方文学样式手法倾吐内心苦闷愿望,体现五四叛逆自由创造精神。如鲁迅参照外国近代小说格式,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外,广泛吸取浪漫,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得作品。又如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立成,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小说月报》会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刊物,其宗旨就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得社会功利性,她们以人生与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得揭示与灰色人生得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与欧洲得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与如实描写。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发起组织,张资平,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同时也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得影响,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比较重视文学得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得使命。该社团成员得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与病态得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她们表达内心矛盾与对现实得反抗情绪得主要形式,以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