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通用12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目标识字和写字1、会读生字表(一)中的生字;会写由生字表(二)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会用字典: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默读短文,有一定的质疑能力。3、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比较有条理交流地阅读感受。6、能正确地使用逗号、句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问号、感叹号。7、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句段。习作1、能比较有条理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新奇、有趣、印象深、最受感动的部分。2、会写书信。3、能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病段。听记能认真倾听短文,把握主要内容。二、具体措施识字和写字1、读由二类生字组成的词语,给二类词语中的生字注音。(1课时)2、听写由一类生字组成的词语。(4课时)3、专题训练:(1)查字典;填表格。(1课时)(2)多音字。(1课时)(3)近、反义词(1课时)阅读1、朗读课文。(一个单元/天)2、听写文中的好词。(3课时)3、背诵课文、语文园地中要求背诵的'句段。(一个单元/天)4、专题训练:(1)阅读题:默读短文,回答问题;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感情、交流感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课时)(2)标点练习。(1课时)(3)句式练习,含关联词语的使用、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陈述句、排比句、双重否定句、拟人句、比喻句的改写等。(1课时)(4)积累型练习,含文中优美句段、对联、名人名言等。(2课时)(5)理解综合型练习(1课时)习作与听记1、写一篇作文:自己的见闻。(2课时)2、复习书信的写法。(1课时)3、专题训练:(1)修改病句。(1课时)(2)听记训练:听短文,填空。(1课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2一、班级分析本班学生一共38人,学生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已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能复述主要内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阅读程度适宜的儿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学会了写日记、作文,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差,一是书写不是很规范,二是习作水平,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习作当中去。因此本学期应该着力于学生书写和习作水平的提高。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三、学习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措施。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2、要坚守不移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教学。4、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5、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五、教改教研实验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许多国内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