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任务书.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任务书.docx

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任务书.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任务书任务书一、任务背景在生产生活中,流水线调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工厂规模的增大,设备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们需要设计一种优化调度方案,使得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也要保证任务的完成时间最短。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是一种新的调度方法。该算法以任务完成时间和设备利用率为目标,通过遗传算法来优化调度方案。与传统的流水线调度算法相比,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完成时间和设备利用率,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等待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任务要求1.对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关键技术和优化方法。2.理解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实现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3.掌握流水线调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调度算法进行调优,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任务完成时间最短。4.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算法的验证和优化,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和检验算法的正确性。5.撰写实验报告,详细介绍算法的设计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三、实验步骤1.研究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遗传算法、任务调度和优化方法等。2.掌握Python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遗传算法的编程实现方法,实现基于目标增量的双目标无等待流水调度遗传算法。3.根据流水线调度的情况,进行调度算法的针对性优化,优化调度方案,使得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任务的完成时间最短。4.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算法的验证和优化,对算法的参数进行测试和调整,提高算法的运行速度和检验算法的正确性。5.撰写实验报告,详细介绍算法的设计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四、实验要求1.本次实验需要自己编程实现算法,不能抄袭别人的程序。2.实验报告需要详细介绍算法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3.实验时需要注意程序的运行速度和算法的正确性。4.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规避风险。五、参考文献1.KenjiHisazumi,etal.,“Multi-objectiveGA-basedschedulingapproachforflexibleanddynamicflowshopschedulingproblem,”inProceedingsoftheIEEEEvolutionaryComputationConference,vol.1,pp.394-401,2002.2.YanJin,etal.,“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ofFlexibleJob-shopSchedulingUsingaHybridNSGA-II,”Journal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vol.19,no.2,2008,pp.237-248.3.D.L.Theodorou,etal.,“Bi-objectiveschedulingofflexiblejobshopswithuncertainprocessingtim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vol.49,no.23,2011,pp.7143-7159.4.R.J.Wysk,J.S.Smith,andB.A.Peters,“Amulti-objectivegeneticalgorithmfortheschedulingofaflowshopwithsequencedependentsetuptimes,”ComputersandOperationsResearch,vol.30,no.6,2003,pp.791-808.5.W.Yajima,etal.,“Schedulingoptimizationforsemiconductorback-endprocesswithmultipleobjectivesusingageneticalgorithm,”inProceedingsofthe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pp.460-46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