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宋之问译文及赏析宋之问译文及赏析宋之问译文及赏析1【关键词】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望乡,梅【名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出处】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译注】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①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②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说明】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赏析】诗的首联写的是“雁过梅岭”的传闻。传说,大禹岭(梅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北雁南飞到此,不再过岭。颔联由大雁联想到自己,表达羁旅之苦及思乡之情。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时,行程却不能停下,有“人不如雁”之感;同时,诗人又想到,大雁北归有定,而自己归期无望,真是悲哀。这两联用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复杂的心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这两句是眼前之景,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故乡难觅,前途未卜,仕途失意等种种愁绪一齐涌来,诗人不堪承受。最后两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笔意一转,写诗人的想象,情致凄婉,绵长不断。既然眼前的情形太伤情,诗人就寄希望于想象,他想象明天清晨登上岭头的时候,可以再望忘家乡,还可以看看岭头盛放的梅花。陆凯曾有一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作者虽没有表露情感,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已弥漫诗间。结句用虚拟的想象收束全诗,既深化了主题,又显得情韵醇厚,韵味无穷。宋之问译文及赏析2“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的诗意: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这两句写的是灵隐寺深秋的.景色——早晨,降了薄薄一层霜,但花儿照样开放;因霜而结了薄冰,但树木的叶子并未因而凋谢。衬托出灵隐寺环境之幽美,描绘逼真而韵足。出自出自宋之问《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注更发:(开得)更加旺盛。凋:凋落。参考译文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赏析《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一联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宋之问译文及赏析3原文: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始安秋日赏析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