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室工作计划_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茂学****2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科室工作计划_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docx

教科室工作计划_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科室工作计划_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2017年教科室工作计划_2017年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范文精选工作计划要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2017年教科室工作计划应该如何制定呢?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教科室工作计划,供大家阅读!2017年教科室工作计划篇1根据2016年学校工作完成情况和2017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教科室特拟定如下工作计划。一、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标准化管理完善《泰州实验中学教师外出学习教研报销制度》,以通知单的形式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并在教研通知上加盖教科室印章,报销费用时检查学习记录,并对听课节数进行登记,完善录播教室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中的教科研奖励办法,对录播教室的使用和教科研工作进行细致考核。本年度将在学校制定的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强化教科室标准化管理。二、高标准完成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学历本年度将继续积极承办教研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名师讲学,创设各种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种培训和人事部门规定的公需科目考试,本年度“泰州师说”参训率、合格率达100%。将采取重要举措动员教师提升学历,保证两年内我校毕业和在读学历提升人员比例有较大的提高,其中初中教师学历本科率达百分之百,高中教师学历研究生率达百分之二十五。认真制定校本研修方案,本年度安排校本培训10天,其中暑期集中培训5天。三、实施年度“一人一课”的公开课制度,改进集体备课形式本年度将对公开课开设做改革,由原来的一学期“一人一课”改为一学年“一人一课”,但要求公开课开设质量和听课质量要得到提升。本学期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和听课要求,将集体备课地点由原来的教研组办公室改为录播教室,以方便学校检查和存档。定期召开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就教师集体备课情况作通告,要求教研组长督查组内每位教师的开课、听课、评课情况,并要求教师做好课务安排,不因听课影响上课。四、加强课程基地、和课题、论文管理,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完成省级课程基地硬件设施工程建设,加强基地软件建设的研究,调配骨干教师参与省级课程基地建设的管理工作。国家级课题和部分市级课题结题,并对2016年的立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培训。继续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学会、“师陶杯”“园丁杯”“杏坛杯”等论文比赛,提升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力争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超过教育局要求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45%(教育局要求40%)。继续编辑出版2至3期高质量的泰州实验中学《教学研究》。五、创新举措,打造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梯队(一)常态化评选校级三级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评选储备力量。做好2017年的市级三级骨干教师的推荐评选工作。(二)以“五个一”标准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即要求骨干教师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进行一次走教活动,参加一项市级课题研究,学校对此进行考核,以促进骨干教师在市级考核中取得优良成绩。(三)对现有骨干教师跟踪管理,帮他们创造晋级条件,促进他们升级,并对升级成功的骨干教师予以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评比活动。(四)对教师参加各项教学竞赛活动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各教研组遴选优秀教师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对获得较好名次的老师进行奖励。六、参与“新教育实验”项目建设,打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年度积极参与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项目建设,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将“新教育实验”项目建设与我校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促进我校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7年教科室工作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以抓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常规教研为基础,以发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研究,加强学科基本功竞赛,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导作用。二、工作目标1、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强化落实各级各类培训,形成“团队带教”的相应机制。2、完善校级小课题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