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腧穴概念腧——通输,输注、转输经气;穴,孔隙,经气所居之处。脏腑(zàngfǔ)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疾病的的刺激点别名: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穴位——《神灸经论》穴位、穴道:俗称,今天。腧穴(shùxué)、输穴、俞穴的区别腧穴与经络、脏腑生理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腧穴病理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治疗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tiáolǐ)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进行调整《内经》论述(lùnshù)腧穴发展、分类和命名腧穴发展过程:“无意识”阶段——约4000~10000年前特点:“无名(wúmíng)、无位、无意识”(本能阶段),腧穴处于孕育过程中。“有意识”阶段——约3000~4000年前特点:“无名(wúmíng)、无位、有意识”——有意识在患处按摩、砭刺、熏烤,施术局部:最早的腧穴——腧穴处于萌芽过程中。“完善”阶段——3000前~公元1817年特点:“定名、定位、定主治”“系统分类、归经”——腧穴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腧穴(shùxué)分类经穴数量(shùliàng)奇穴奇穴奇穴特点(tèdiǎn)3、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概念: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的腧穴。特点(tèdiǎn):无固定名称无位置无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穴阿是穴的反应(fǎnyìng)形式腧穴(shùxué)命名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星辰,山谷丘陵,大小水流,交通要冲:日月、水沟、太溪、支沟、梁丘、商丘、承山4.动物植物,建筑(jiànzhù)居处,生活用具,人事活动:伏兔、攒竹、天井、库房、大杼、悬钟、人迎、百会5.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阴交腧穴的临床应用(yìngyòng)—协助诊断腧穴的临床(línchuánꞬ)应用—协助诊断一、腧穴的治疗(zhìliáo)作用(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二)远治作用(zuòyòng)(远道作用(zuòyòng))(三)特殊作用腧穴(shùxué)的主治规律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经脉名本经主治两经主治三经同治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少阴经心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shénzhì)病手阳明经前头、口、齿、鼻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眼病热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shénzhì)病耳病咽喉足六经(liùjīnꞬ)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督脉(dūmài)腧穴分经主治规律手三阴三阳经主治(zhǔzhì)特点腧穴(shùxué)的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bùtónɡ)经脉,其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第三节特定(tèdìng)穴(一)五输穴概念: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ying)、输、经、合穴,简称(jiǎnchēng)“五输”。来源:《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十一脉的五输穴《甲乙经》:补充手少阴经的五输穴。五输穴五输穴五输穴五输穴的五行(wǔxíng)属性五输穴歌诀(gējué)(二)原穴(十二原)1概念:原:本原(běnyuán),原气(元气、真气)*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另设存在。2来源: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完善于《难经·68难》3部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4诊断: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处,故脏腑病变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5治疗:善治脏腑病;善治虚实证;原络若相配;疗效定提高。原络配穴法(主客(zhǔkè)原络配穴法)(三)络穴(十五络穴)络穴歌诀(gējué)(四)郄穴(六)募穴(七)下合穴(八)八会穴(九)八脉交会穴(九)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十)交会穴第四节腧穴(shùxué)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fēncun)法头部骨度分寸(fēncun)/上肢(shàngzhī)部骨度分寸胸腹(xiōnꞬfù)胁部骨度分寸背腰部(yāobù)骨度分寸/下肢(xiàzhī)部骨度分寸骨度分寸(fēncun)法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