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最新精选.docx
上传人:书生****aa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最新精选.docx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5.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诗意。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默写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2、指名学生读古诗。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此:这,此山,这座山。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不知处:不知道去向。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5、练习朗读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诗人问:童子回答:诗人问:童子回答诗人问:童子回答: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5、读诗。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出示试题,图画)诗人来到松下,只见()诗人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于是诗人又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于是诗人再问:童子回答:此时,看着(),诗人()《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课前: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课中:一、提示课题。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二、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理解诗意。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