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坛导游词优秀范文天坛导游词优秀范文(精选27篇)天坛导游词优秀范文篇1天坛是中国帝王的专用祭坛,历朝历代帝王在国都都有类似的专用建筑,用来祭天。这里看到的是明、清两代的天坛。古人见到天高远莫测,虚空浩渺,它日明月辉,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行云布雨又雷迅风烈。既有一定规律,又变化万千。对人类来说既可以赐福,又可降灾,是决定世间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宰。连人间的最高权威者——皇帝,也只好自称为“天子”。在科学尚不够发达的古代,“祭天”最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古人想掌握大自然的愿望。另外,“祭天”也是一种礼仪,通过严肃、繁细的礼仪,突出帝王的地位,强调帝王是上天的代表,是王权神授,从而强调帝王在人间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它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占地面积273公顷,南为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周围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又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叫“祈谷坛”,南部是“圜丘坛”。天坛正是“祈谷坛”、“圜丘坛”两坛的总称。一、圜丘棂星门外“圜丘”有两道坛墙围护,每道墙均设有四组棂星门,共二十四座,称“云门玉立”。穿过棂星门,可以看到一座圆形汉白玉石台——圜丘。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石台共分三层,在我们登坛的过程中您可以亲自数一数,每层究竟有多少级台阶?二、圜丘台上我们终于登上了最高层,也就是第三层台面。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每登上一层都同样要踏过九级台阶,我们在低头看看这台面上所铺的石板,中心一块圆形的叫“天心石”,其外共环砌着九圈巨大的扇形石板,从中心向外第一圈是九块,以后每圈依次是九的倍数,直到最外面的第九圈,恰好是八十一块。好!让我们抬起头来看一看台面周围的石栏板,各方向也都是九块;再仔细看中层和下层石栏板,各方向依然为九的倍数。圜丘上下到处蕴藏着“九”这个神秘的数字,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根据古代因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为阴。所以理所当然“九”这个阳数中最大的数就是“天数”了。再注意这下大上小的三层圆形石台的直径,如果测量一下就会知道,它上层直径是九丈;中层直径是十五丈;下层直径是二十一丈,不仅全为阳数,而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之和等于四十五丈,恰为“”之数,连皇帝也为此称为“之尊”。这样巧妙的设计,使虚无缥缈的天,通过重叠的圆形和无数个“九”的组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好了,讲了这神坛的奇妙建筑,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情景:每年冬至日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时,这台面北侧供奉“皇天上帝”神位,其东西两侧依次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庞大的乐队、舞队。皇帝身着祭服,在庄重的中和韶乐的衬托下,跟随导引官的恭导登上祭坛。乐奏九章,典仪九程。九项礼仪进行完毕,各神位前所供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焚烧,以示送到天上,大典就全部结束了。于是,皇帝回到紫禁城等待上天的降幅。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恭读“祝文”的所在石板。它有一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在这里“读祝”声音特别洪亮,犹如加装了扩音器一般。至今,这声学现象仍不减当年,您不妨也站在上面试一试,体会一下那神奇的效果。三、琉璃门外我们面前这座建筑群叫“天库”,它的三座琉璃门砖体均为澄桨石磨砖对缝精心砌筑,顶上覆盖天青色琉璃瓦。檐下梁枋斗拱不用木材,全部是琉璃烧制,造型考究,巧夺天工。四、天库院内这座圆形院落就是“天库”,是平时供奉“上天”及诸神位的地方。大典时将神位请上圜丘,平时就供奉在这里。我们眼前耸立的就是“皇穹宇”大殿。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皇穹宇大殿是一座圆形单檐的伞形建筑,高17米,直径达19米,高大又十分精巧玲珑。它上有一个蓝色琉璃屋顶,正面是木雕菱花门窗。建筑饰最高等级的合玺彩画,整体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圆形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登殿台阶中镶嵌着一块巨大的“二龙戏珠”汉白玉浮雕。双龙一左一右,一升一降,栩栩如生,为古代雕刻佳作。好!让我们沿着东侧石阶登上大殿。五、皇穹宇大殿这座大殿以内外两环大柱承重,各为八根,殿鎏金斗拱向内收缩,承托圆形的天花藻井。藻井中心绘金龙图案,叫“金龙藻井”,是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给人庄重祥和的感觉。殿内正北位有一圆形石座,踏过九级石阶,在最高位置陈列的金龙神龛内供奉着“皇天上帝”神版,称正位。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的清朝前八先皇的神版,这些神位叫做“配位”。它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另外,天库内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分别供奉着“日月星辰”和“风云雷雨”诸神神位,称“从位”。六、回音壁、三音石下面,我给您讲一讲这天库中名列中国四大声学建筑之首的“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两座配殿后面,面北讲话,虽然相距四、五十米,又有两座配殿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