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教师节教师代表发言稿精选7篇关于教师节的演变历史适合教师节演唱的歌曲教师节感恩老师演讲稿教师节教师代表发言稿1尊敬的领导:大家好!自从踏上教师岗位,我就一直以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晃,已经二十年了,当教师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优秀,但对于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的幸福感,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体会,偶尔这些小小的幸福也能让自己庆幸我还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在一天天盲目、茫然度日。1、我可以成为一个给予他人鼓励与支持的人,多幸福。当了老师以后,我很享受批阅学生的《习字册》,我会用心把小朋友们写出的字都描一遍,去猜测他们写这个字的时候心里会想一些什么。有的字隽秀清丽,她大概坐姿端正,心中在回想我上课时讲的书写注意点。有的字顿笔非常明显,他大概很渴望得到我的表扬。有的字越写越轻,笔画越来越散,她大概开始写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发现要赶不上交作业的时间了,所以后来就草草了事……孩子们是多么单纯,你看他的字,很容易就看出了他的性格,或急躁,或调皮,或内向,或沉稳,十有八,九是错不了的。久而久之的,就越来越容易欣赏每一个人,越来越容易原谅每一个无心的错误,越来越觉得每一个小生命的独特与可爱。常常在生气时看到他们无辜的脸就绷不住笑出来,于是,只能收起原本打算数落他的话,改为鼓励与劝诫。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又幸福的转变。因为他们,我成为了一个可以给予他人鼓励与支持的人,而不是一个自以为是,趾高气昂地批评别人的人,好像自己护住了风雨中的一棵嫩芽一样自豪感满满,又好像自己已经看到这个被护住的嫩芽若干年后可以开花结果一样成就感满满。没有他们,我怎么能有幸给予他人这么多。2、我可以成为一个给予他人良好习惯的人,多幸福。低年级有许多的儿歌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当儿歌背起,小朋友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按照指定动作,毫不含糊地到达指定位置,有时想想,常为儿歌的魔力折服。但有时儿歌也会失灵,比如班上有个学生抓笔姿势怎么都不对,儿歌对他来说只是无意义的汉字的拼接,左耳朵与右耳朵都不愿意接收。无奈,我就只能亲自上阵。悄悄走到他身边,把笔轻轻往后拨,每次都争取做到把他吓到,但吓不倒。日子一长,他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为了避免一次次擦去拨笔时造成的长条划痕铅笔印子以及我的惊吓,抓笔的姿势慢慢就改正了。教他们礼仪知识,教他们站姿,坐姿,走路要求,卫生要求,帮他们改正一个一个坏习惯,这是一个很让人享受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你觉得不正确、不礼貌的行为,你都有机会帮助他人改正的。3、我可以成为一个近距离接触最纯真世界的人,多幸福。孩子们会因为下雨天蚯蚓太多而惊奇不已,会看到彩虹满脸赞美……他们的好奇心常常就这样“砰”一下击中我的内心,让我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现在失去了这份好奇,变成了麻木的“现代人”。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给予本身的幸福感远超越收获,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他们纯真的表现就这样常常成为我反省自己的节点,让我在困惑时拨开疑云,只问自己一句:我烦扰着的东西真的那么值得烦扰吗?我是不是错过了很多简单的快乐?和他们在一起,我很快乐。我教小朋友们看书本,他们教我看人生。或许最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如此和谐、融洽、温馨的吧,我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教师节教师代表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能够站在这里发言感到十分的荣幸。在此,请允许我向一直以来关心教育事业,关爱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给我提供发展平台,给予亲切关怀、无私帮助、辛勤培养的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祝福!用笔墨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是我对教师的注解。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我爱我的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面对孩子,我首先要求自己是严师,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是父亲,我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再次是朋友,我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我爱我的班级。每接任一个班级,我都会将全身心的精力和热情投在班级管理上,因为这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乃至身心健康的发展。努力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和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我更爱我们这个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充满正能量的团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事迹都可以编撰成一部感人至深的巨著,他们的模范行为都能谱写成一首首动人心魄的爱心史诗!多少个静谧的夜晚,他们笔耕不辍。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研读教材好多遍;有时,为了准备一份讲稿,翻阅大量参考文献;有时,为了完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