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期末复习计划期末复习计划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期末复习计划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期末复习计划篇11、本册以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占据较大部分,其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问题。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的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个别后进生由于思维较慢,所以就算懂得了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计算速度较慢,10以内的基础不牢固等现象。2、“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辨认、简单的计算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各级钱币单位间兑换、买东西后应找补的'钱数问题等,学生还有点混淆不清。3、“认识时间”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部分学生容易将时针分针应该谁看内圈谁看外圈的数字打乱,但是口诀记忆法给学生带了认读方便。[复习内容]本册的知识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点:1、100以内的数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统计与找规律4、元、角、分5、几时几分6、位置与图形[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100以内的加减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复习难点:对于人民币中各级单位兑换以及几时几分的准确、快速读出,是部分学生的障碍。期末复习计划篇2教学现状分析:1、数与计算:本学期数的概念知识较多。如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真分数、假分数、通分、约分等概念,在单项练习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相对较高,一旦综合运用错误就较多。计算方面主要学习了解方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因为新教材中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主要介绍的是列举法,所以导致学生在计算时不能很快的找到最小公分母,计算的结果也常不能约成最简分数。许多同学简算的能力不强,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把整数中的简便算法灵活地迁移到分数中。2、空间与图形:本学期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能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但是对图形面积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3、统计与概率:本学期主要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学生掌握比较好。4、实践与综合运用:本学期主要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及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有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不够,有待于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复习目标:本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方程、公因数和公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圆和统计等有关知识。通过总复习,把平时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他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复习措施:1、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习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2、精心设计练习题,注重练习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习适量、适度。3、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习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习,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习的反馈。4、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习,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5、建立“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期末复习计划篇3在期末复习中有必要制订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先以教材为本把各章节中的知识点系统梳理,构建有自己特色的知识板块。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典型例题,课本习题,动脑总结这些例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的方法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重视这些题目的变式训练,拓展自己的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短时间出效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搞好查缺补漏工作。期末复习期间必须跟紧老师,课堂45分钟的复习内容,用心聆听,细心体会,动脑琢磨,对已学过的知识回忆感悟体会,巩固掌握不扎实的部分,搞好查处补漏的工作。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辨析有必要把涉及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扎实。另外对于自己在复习期间出错的问题不要一概以“马虎”取而代之,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病根,是审题不细出错,还是计算问题,题意理解中的问题还是概念掌握的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