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朱自清语文教案(多篇)【概述】春朱自清语文教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春朱自清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感情。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导入语:说说自己感受过的春光都有什么特点,或者用古诗来形容一下。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春》写于1931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3.出示学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感情。(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4.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2)解释词语朗润:明朗润泽。卖弄:有意显示、炫耀。宛转:抑扬动听。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2.理清文章结构:(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春朱自清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趟、混、酝、酿、巢、嘹、薄、烘、疏、筝”10个生字。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点难点:1、认识、会写10个生字,读通读顺课文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激发导人。1、教师谈话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春》。读题、质疑。2、简介作者。二、学习字词,初读全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难认的字都读几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2、交流反馈,学习字词。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名一小组的同学分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字音“趟、酿、烘、筝”的韵母是后鼻音。“巢、疏、筝”的声母是翘舌音。“嘹的声母是边音。“酿”的声母是鼻音。涨(zhàng)红了脸应和(h)散(sàn)在草丛酝(yùn)酿(niàng)鸟巢(cháo)3、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自由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望春天、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部分。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品读。四、作业:抄写生字带的词语三遍春朱自清语文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重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难点: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2、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3、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重点: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难点:1、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2、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