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退位减教学反思简短(汇总16篇)总结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退位减教学反思简短篇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教材采用“森林餐厅”的情境,将13-6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取6个杯子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取法。不同的取法对应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取杯子的方法并不困难,且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把取杯子的思路转化成计算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后,在让学生练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计算后,让学生先说方法,再用小棒把计算方法演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先分哪个数,如何分?分过后再怎么算?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贮备与经验积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13-6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在解决过程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的基础上,结合着自己的判断、理解、内化,不同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提高。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直接计算,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在小棒等学具的帮助下计算。退位减教学反思简短篇二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2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从个位算起,让学生观察,个位上4减8不够该怎么办?孩子通过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后问孩子怎样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操作与说理,目的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退位减教学反思简短篇三“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再来教学竖式的计算。在突破难点时,学生还是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的'知识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小棒,拆开一捆就是10根。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学的还是可以的。不过在练习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位借了十位的一捆也就是10根,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最后个位是多少了,只记得借了十根来,如51—36,以为个位算10—6。应该是个位本来有1,借来10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过程。在合作交流汇报中,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再从中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旨在提高计算速度。整节课虽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注重体现学生参与探讨算法,教学中显得也较轻松。但在做课后练习时,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计算时十位漏减退的1;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或者直接用大数减小数。最后突然想起一句小儿歌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不够减先退位、做个标记戴头上。个位够减继续算。十位减1要牢记。文档为doc格式。退位减教学反思简短篇四教材引导学生从口算引出笔算,并且通过直观图配合笔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笔算减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突破了重难点:根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