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教学准备课前可阅读《论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知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这本书吗?能不能给大家举出几则例子?你对它还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简要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二、正确朗读课文1.《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朗读。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2.请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练习。3.指名朗读,互相订正。4.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三、理解课文,领悟含义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2.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3.自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及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把它画出来。4.小组内学习:针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四、结合体会再读1.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见解。2.把课文背诵下来。五、作业、课外激趣探究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板书设计《论语》四则学习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习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方法三:交错背诵法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