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基本能力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9-2020年高中基本能力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pdf

2019-2020年高中基本能力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9-2020年高中基本能力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二: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2.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种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2)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教学难点:(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五:教材分析(A)内容结构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至今的美术,主要指20世纪的中国美术。其后,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雕塑两大美术门类的概况、代表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现代绘画概况。第2-4自然段,介绍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第5-6自然段,介绍油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第7自然段,介绍“创作版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第8自然段,介绍“中西结合”的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及其代表画家、作品。第9自然段,简略介绍近年来绘画的新探索。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第1自然段:指出中国现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第2-3自然段,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发展,并列举一些有影响的作品。(B)作品分析(C)名词解释传统型中国画这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用以分析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画家的不同追求和不同风格,对于深入探讨中国画革新的途径与经验,有一定的作用,故课本中也引用这一概念。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传统型的中国画”的解释是:“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前一支的贡献在于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后一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以金诚、顾麟士等为代表(引者按:金诚又名绍城,字拱北,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1920年创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张保存国粹。顾麟士,民国初年著名书画家,长于临摹古画,也是主张保存国粹),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融和型中国画也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融和型中国画”的解释是:“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论著、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和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几十年来,融和型中国画成为主潮,毋宁说,这是中国人民欲将古老的文明推向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奋斗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之一。”油画据载,自唐代始即有欧洲传教士将西方圣像画带入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油画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当时的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一批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王致诚等来华,并在宫廷任职。他们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雅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