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谥号在我国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特殊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之事,大约起源于西周初年,当时天子、诸侯死后要避讳其名,需另起尊称,这叫“易名礼”又叫“更名典”,从此便产生了谥号。像周文王、周武王,这便是谥号。西周对谥号掌握得比较严格,赐谥权在王室,天子死后才有谥,诸侯死后并不一律赐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卿大夫和贵夫人也有了谥号,而且还出现了“私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废除“谥法”,到西汉初年,赐谥制度又恢复,经过两汉、魏晋,谥法越来越严密,发展到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元代以后赐谥趋于荒滥,并且取消了恶谥,谥号成了名副其实的歌功颂德。辛亥革命后,赐谥制度也随之废止。关于给谥的规定叫“谥法”,《逸周书·谥法解》说这个办法是周公旦和太公望创制的。“谥法”是古代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唐朝王彦威《赠太保于领谥议》说:“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重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fu)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利,此郅(zhi)家之礼典,向陛下劝惩之大柄也。”古代根据“谥法”给谥,同时又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不同的称号。死者生前行为有美善的、平平的、丑恶的三种,所以谥号也就分为褒、怜、贬三类。1.褒奖表扬的,如:经天纬地日文威强睿德日武辟土服远曰桓布义行刚日景辟地有德日襄服地志强曰庄聪明睿智曰献布德执义曰穆柔质慈民曰惠照临四方日明2.怜悯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短折不成曰殇年中早夭曰悼3.贬抑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在古代给谥有两种,一种是“公谥”,另一种是“私谥”。下面分别介绍:1.公谥:这是朝廷赐给的谥号,最为重要。赐谥对象有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以及有特殊贡献的人。皇帝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在继位皇帝参加下,由朝中最尊大臣在圆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皇帝一般都给赏谥,对亡国之君、被杀、被废以及大权旁落之君,才给以恶谥。唐以前谥号大都是一两个字,如周宣王、周平王、汉惠帝、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汉朝标榜以孝治国,所以在谥前加“孝”字,如刘彻死后谥号为“孝武帝”。从唐朝开始,谥号加长,唐玄宗给他的前代皇帝一律加成七个字。如太宗李世民本来谥号为“文皇帝”,这时改成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开此风之后,历代王朝竞相效尤,到清朝时有的皇帝谥号长达二十三字。如高宗乾隆皇帝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把一些好字好词都想用上,结果违背谥法初衷,人们反而记不住了。所以唐以后几朝,人们对皇帝便不称他的谥号了,而改称“庙号”和“年号”。皇后的谥号,原来跟随帝谥,皇帝是什么她是什么,如刘邦谥“高皇帝”,吕雉就谥“高皇后”。汉宣帝刘询追谥曾祖母卫夫子为“思后”,从此后妃便独立有谥了。后妃谥号,也是由礼部议定,在宗庙赐谥,当初就一两字,如上面说到的“思后”,到后来同皇帝一样,谥号越来越长,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的谥号长达十九个字,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仁献熙显皇后”。后来人们只记住“慈禧”两字,所以称她“慈禧太后”。文武大臣受谥,要求一定资格。汉朝规定到列侯一级,唐朝规定三品以上。谥号也是由礼部拟定,报皇帝批准,再派专员参加丧礼,宣读谏策,公布谥号。西汉张良谥“文成”;蜀汉诸葛亮谥“忠武”;唐朝魏微谥“文微”;宋朝司马光谥“文正”。2.私谥:不是由朝廷赐给,而是民间送给,如门生给老师。乡党给耆宿、宗族亲属给德高望重的老人所送赠的称号为私谥。大约春秋末年已经出现,到宋朝发展到鼎盛,民国时仍有余波。历史上得私谥的如东汉时陈寔,死后有三万人吊丧,时人立碑送谥号“文范先生”;东晋陶渊明死后,谢灵运亲撰墓志铭、送谥号“靖节微士”;宋代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他为“文范先生”;林通死后,时人谥他“和靖先生”;张载死后,门人谥他“明诚夫子”。(二)庙号在古代,天子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一是“谥号”,再一个就是“庙号”。“谥号”上面已经讲过,现在我们介绍“庙号”。所谓“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供奉牌位上的称号。它是与宗法祭祖制度相联系的,因为皇帝死后,都要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扫,并追尊为某祖、某宗,以确定、显扬他在皇室宗族中的地位。送庙号的做法,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如太甲死后称“太宗”;太戊死后称“中宗”;武丁死后称“高宗”等。汉朝承袭了殷商这种做法,惠帝刘盈尊其父刘邦庙为“太祖”庙;汉景帝尊汉文帝庙为“太宗庙”。从此,形成定制,以后历代帝王都均有“庙号”。一般来说,开国创业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殊勋的君主多称之为“祖”,其他承袭皇位的直系、旁系后代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