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的中期报告.docx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的中期报告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父亲形象,分别是“传统父亲形象”、“新生代父亲形象”和“失落父亲形象”。首先是传统父亲形象,这种形象表现出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父权意识,父亲通常是家庭的中心和领袖,具有严格的家规家训和权威性。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父亲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强势、无情和独断,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往往比较高,而且对子女的人生选择很少给予自由。这种父亲形象在老一代作家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如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茶馆》都有这样的形象出现。其次是新生代父亲形象,这种形象呈现出一种新时代的家庭观念和关爱意识,父亲不再是家庭的独裁者,而是家庭的合理权利的主张者,他们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并与子女共同分享家庭责任。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父亲形象通常被描绘成仁慈、宽容和理解,对子女有着较强的情感依恋和关注,而且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这种父亲形象在新生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余华的《活着》和阎连科的《失乐园》。然后是失落父亲形象,这种形象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父亲形象,表现出家庭危机和社会失范的严重性。这种父亲形象通常被描绘成沉默、孤独和迷茫,与子女的交流较少,缺乏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和承担,表现出对家庭能力的不安和退缩。这种父亲形象在一些现实主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非常普遍,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电视剧《父亲》,都有这样的形象出现。综上所述,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包括传统父亲形象、新生代父亲形象和失落父亲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以及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