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李鸿章传有感读李鸿章传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李鸿章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李鸿章传有感篇1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雾满拦江译写梁启超作的《李鸿章传》,近期读来颇有感触,故写一写相关内容,整理思绪,也了解了很多未曾了解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感受到了同时代人物梁启超对于政敌,对于传奇人物的“盖棺定论”,从传记对象的角度写出了那些历史事件及其左右改变历史走向瞬间。观今亦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同为历史书人物中的梁启超,又表达其在国家兴亡之际,哪怕本人被迫流亡海外,远离政治中心,退出了权利舞台后,对民族,对世界格局之思考。工业革命之后,大航海时代开启。世界联系变得原来越紧密,作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文明一直未曾中断的中华民族而言,迎来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最后一幕。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的根深蒂固。儒家治国里面下,替天子牧民的政治体系,像梁启超说的那样,很难发生西方世界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进步,民智开启,产生从底往上的政治改革,譬如法国大革命。生产力进步,国家权力需要对外扩张后,身为世界一员的中国,很难不受外部干扰。而且清政府本身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直依赖满蒙联合,对国家占据了大多数人口的汉族时时戒备。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并不会等主角慢慢改革,发展,而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先独立发展,慢慢相互影响,融合,产生碰撞,结果有的消亡,有的继续向前,有的互相融合。历史浩浩荡荡,从来不会为了谁停下脚步。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李鸿章本人成长生平,家庭环境等。只是先从社会背景,到李鸿章个人崛起历程再到洋务运动,总理大臣,参与国家大事开始再到赋闲,庚子之乱后被起复,直到病逝依然鞠躬尽瘁的生平。首先,对于家庭成长不提,好像是出于对于后来种种军国大事而言,个人奋斗经历彷佛无足轻重,又或者对于每一个能够在史书留名的人而言,都很艰难,充满传奇。譬如都要历经如科举的层层选拔,人才的重重遴选。百万挑一的水平,虽然励志,但终究还是有落窠臼之嫌。但从读者我而言,李鸿章一方面是安徽人,算家乡地方名人。“宰相合肥天下瘦”,从小知晓,李鸿章故居,也是在合肥,常常路过。不由不让人家长里短,一方面出于身边历史好奇,另一方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担当。当然要关心其成长历程。恶之花结出善之果,毕竟少见。查阅资料,李鸿章算是传统意义上读书人家,其祖父即是传统耕读人士,其父靠科举发迹,进入仕途。观其家族重视家庭教育,导致其人才济济,家业兴旺,不得不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个人并不是全靠天赋异禀,天才艳艳,然后成为主角拯救世界。而是一步步,遇贵人,凭实力,走向个人成功。谈起李鸿章早期经历,或者开始展露头角,一步步走入权力中心,就不得不提其师曾国藩。“人有冲天之志,非运无以自通”。李鸿章年轻时代亦是处处飘零,心怀天下愿难伸的有志青年。毕竟,对于个人而言,地位与权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天平天国运动,这个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可以说是乱世出,英雄现的时代。未被真正重要的李鸿章,跟着近代能被称之为“圣人”的曾国藩做幕僚,做军中参谋,个人见识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曾又非常看好提携他,不得不说,按照梁启超所言,如果李鸿章自对内开始,或者直接到洋务运动高峰时就病逝,没有后来代表国家承担对外屈辱,但其却要承担“卖国贼”的评价,甚至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相比,这对师徒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亦又是一段佳话。然历史没有如果,就好像太平军最后,李秀成在金陵城破之际,依然能够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军民一心,组织反抗力量,差点将曾国荃全数歼灭,不失为一代英豪。作为传记作者梁启超写到此处,亦不禁感概其军事政治能力,个人魅力,也设想如果洪秀全与李秀成易位处之,也许当时天下格局或许早就变了。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亦是当世豪杰。不禁感叹,人皆英雄,立场不同,终究浩浩荡荡,飞散于历史尘埃,可敬可叹。回归此书,作者写人物生平经历的事件过程中,经常将李鸿章与各个人物对比。希望从各个角度反映出独属于风云人物的唯一一面。那些让其建功立业,彪炳史册的业绩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不得不说,中肯乃至于全面的评价不仅可以更好叙事,显得中正不失偏颇,又反映出虽“道不同”,但英雄相惜,功过是非作者拿出来公正评价,已是相互成就。对于其功业之肯定,也是对其不足批评,方显客观。譬如相对于李秀成人格魅力相比,李鸿章破苏州城后,言而无信,杀八王,即损君子之道。不过太平天国消亡之后,内战便少了一大半。到了剿灭捻军,已是李鸿章军事政治才能的独当一面,一枝独秀,全面展现。前期从曾国藩军中学到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韧不拔,到自己组建的淮军中,开诚布公,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