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维修培训总结新版多篇【概述】维修培训总结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维修培训总结篇一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课程体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职业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6-04《关于实施2012年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指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实施培训基地项目,探索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深化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为推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保证。2012年5月,我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单位,建设期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根据学校实际,我校确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分高级工和技师两个层次。笔者拟介绍我校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中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策略。明确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一)以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指导为规范和指导各地、各技工院校做好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明确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结构内容和开发程序,是规范和指导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性文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为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机械设备维修现场的岗位培训需求为出发点,从职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而确定培训课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任务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学习任务进行方案设计;以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工作页,从而架构起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针及规划,笔者从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体系建立的实施规划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培训在高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规格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以分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一)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机械设备维修高级工来说,包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对于技师来说,除了具备高级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包括:能根据生产流程变化独立解决工作过程中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培训高级工操作人员,能协助部门领导进行生产现场的相关管理工作。(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作用,并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职业素养在某一方向上的高度发展,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即为高技能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职业素养是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专业能力不能脱离职业素养,它是职业素养在某种职业中得到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良业绩,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成为高技能专业人才。经调研,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级工层次和技师层次的专业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按照一体化规程构建培训课程体系(一)企业调研,确定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我校到北京周边地区大中型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调研,了解机械设备维修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能力、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要求以及实际工作任务。此次调研是以北京地区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国有、三资、民营等企业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机加工企业、机械设备维修企业、机床制造企业等。调研形式以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形式为主,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