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考中医》读书笔记——厥阴病时相厥阴病时相主要以328条的“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纲要。丑至卯于一日之中,为凌晨1时至上午7时;一月之中,为初三以后的7天半;一年之中,为农历12月至2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开始,因此,丑对于厥阴来说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丑于一岁而言,恰为冬之末。一年四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合之则为二阳二阴。而丑置二阴(即秋冬)之末,正合厥阴“两阴交尽”之义。故厥阴之欲解时起于丑,与《素问》对厥阴的定义是非常符合。丑为阴将尽阳将生之时,亦为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之时。所以,厥阴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要落实在这个上面。如果这个交替没有很好的实现,那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证,这个证就叫厥。原文337条里说得很清楚:“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其实就是阴尽阳生的过程不能很顺利的交接。而厥阴的功用是保证上述交接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如果厥阴发生病变了,阴阳气不能够顺利交接,那当然就会有厥证的发生。在十二地支里,亥子属水(冬),寅卯属木(春),巳午属火(夏),申酉属金(秋),辰戌丑未属土。土所在的时段正好是四时的季月所在。季月就是与下一时相临的月,所以,四季或者辰戌丑未又可称为四临。怎么四临呢?丑临春也,辰临夏也,未临秋也,戌临冬也。既然讲临,就有一个交界的问题,顺接的问题。因此,丑这一关是冬与春顺接,辰这一关是春与夏顺接,未这一关是夏与秋顺接,戌这一关是秋与冬顺接。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所以,我们讲四时的顺接实际就是讲了阴阳的顺接。可见阴阳的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的手足为人体阴阳气相顺接的场所,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它是我们认识何以致厥,以及厥证特征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丑这一关过去以后,就进入春的状态,这时的阳气日益增长。如果这一关过不去,被挡住了,那阴阳气便不相顺接,这个时候阳气便得不到增长。所以,厥证讲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阳气没有办法增长,就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阳气不恢复,不能由阴出阳,当然会出现手足逆冷。如果这样一个状态得不到纠正,厥证持续地发生,那么最终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上述的状态得以纠正,阴阳气顺接了,阳气得以增长,得以由阴出阳,那么手足自然会由逆冷转为温暖,这种情况与逆冷相比较就称之为热。因此,厥阴篇的厥热胜复实际上就是讲的手足的逆冷和温暖的情况,也就是厥热的情况。厥的情况多,逆冷的情况多,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十分严重,阴尽不能阳生,阳气没法恢复,那当然会导致死亡。如果反过来,是温暖的情况多,热的情况多,这就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逐渐得到纠正,阳气渐生、渐复,疾病当然就易于转向康复。所以,我们观察厥热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观察了阴阳交替、阴阳顺接的情况,也就是观察了疾病转危或转安的情况。乌梅丸从总体来说,由寒温两组药构成。其中温热药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共七味;寒凉药黄连、黄柏、人参(人参于《神农本草经》为甘、微寒),共三味。合之,温热为七,寒凉为三,温热比例远大于寒凉。大家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里面的温热药特别多,一共七味,这是整个《伤寒论》用温热药最多的一个方子,再没有任何一个方的温热药能够超过它。乌梅丸的温热药既多且杂,川椒、当归可以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因此,乌梅丸中的这些温热药实际上是很杂乱的,可以说它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那它们当然就要温四面八方。可是现在我们有个限定,有个固定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它温四面八方,我们只需要它温厥阴一方。这怎么办呢?张仲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乌梅、重用酸味药。乌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树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就统统地归拢到这面旗帜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都来温这个厥阴。所以,乌梅丸之用乌梅,这个意义实在太深刻了。乌梅丸有了乌梅这面旗帜,就能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聚于厥阴,就能够帮助厥阴之气突破阴的束缚,从而承阴启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升发,实现阴阳的顺接。此非“将欲升发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