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通用12篇)每个学生的成长路上,总有老师相伴,师生之间的故事总是那么温暖而感人,这份师生缘甚至在学生毕业后还会一直延续。下面是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欢迎阅读: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1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2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3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4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5子贡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获,也是孔子晚年的“机要秘书”。如果说颜渊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子贡就是“实践版孔子”的成功代表。中国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贡在这三方面,均无可挑剔,尤以立功为卓著。司马迁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俨然是战国后期苏秦、张仪的祖师爷。孔子死后,子贡成为理所当然的“大阿哥”,别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子贡有高傲的气质,却以谦逊的姿态,从老师那学到了精粹的知识。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最没有酸腐书生气的。有话明说、直说的子贡,死后没有薪火后继,反倒是孔子有点瞧不上眼的“参也鲁”的曾子,成为孔门衣钵的传递者。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6“我的第三个老师是一个孩子。一天晚上,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手里拿着一支点燃的蜡烛。他要去庙里献蜡烛。我对小男孩说:“你自己点的蜡烛吗?”孩子回答说:“是的,先生。”我又问他:“当它被点燃时,蜡烛会发光,但在它被点燃之前,蜡烛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灯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不急于回答。相反,他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蜡烛的光到哪里去了吗?让我的渊博知识的自尊立刻消失。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的无知、浅薄和愚蠢。事实上,人类是短暂的老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学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师。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教师成为教师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地上的树,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如果老师是一个游泳池,你可以在这里学习游泳。一旦你学会游泳,整个海洋就是你的了。中国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7程门立雪的典故,是最经典的一则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