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措施计划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措施计划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刚刚经历了紧张忙碌而又硕果累累的2020年,又迎来了压力重重而又充满机遇的2021年。回顾上一年的工作,我们始终秉承着公司“深化管理,学习创新”的核心理念,系统策划、创新管理、狠抓落实,基本上实现了年度安全预控目标。2021年公司的生产任务将更为繁重,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施工领域不断延伸,安全管理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只有进一步深化管理、严控风险,创新管控模式,完善管控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安全保证措施的落实,才能使安全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障公司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平稳运行。现将2020年安全管理简要回顾及2021年安全管理措施计划汇报如下:第一部分2020年安全管理简要回顾2020年初通过安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了年度安全目标和管理思路。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的展开分解及27项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紧抓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这一主线,以收集的570部法律法规及63份上级文件为依据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年修订出台制度13项,持续优化了管理体系;另外多次召开安全专题会,加强节前及季节性施工等重点时期的管控部署,实现了有效的过程控制;通过这一系列管理举措的实施,确保了安全管理的持续受控。下面就重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简要汇报:一、规范辨控程序,全面控制风险年初通过风险征集梳理、召开风险评价会议,共辨识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42项,重要环境因素8项,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5月份出台了《工程项目安全评价及策划管理规定》,实现了开工前以风险辨识和评价为基础优化安全管理策划、施工过程中根据月度风险辨识和评价动态调整风险控制措施、工程竣工后总结评价措施有效性的动态循环管理模式。二、全面部署落实,完成一级达标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公司在年度措施计划中做出了整体安排。在2月份召开的达标动员会上,对达标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过程中组织数次自评并召开整改会议,总结出了难点、重点工作,通过与咨询机构的沟通交流和现场诊断,对公司和项目两个层面存在的各项问题分别制定并落实了改进措施。在正式考评过程中积极配合考评机构,最终以966分的成绩通过了考评验收,现已取得一级达标证书,为公司生产及经营工作提供了保障。三、严控重点工程,落实隐患排查根据年度施工任务特点,将危险性较大工程列为重点管控项目,在前期策划中,严抓其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的安全审查;在过程实施中,严格督促领导现场带班制度和预控措施的落实。同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年公司共组织各类检查70余次,排查治理隐患150余项次。通过统计分类,其中临电隐患占47%,临边防护占22%,消防隐患占17%,人员违章占10%,其他占4%。可见临电等隐患仍是我们下阶段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四、丰富培训形式,提升业务水平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提升系统人员的业务能力。年初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细化并严格落实,确保了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全年公司组织集中教育培训15次,参培人员300余人次;内部组织学习日集中学习12次;各单位亦按照公司要求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此外公司还组织参与集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外部对标学习,培训学习内容涉及先进管理模式、管理工作经验分享、隐患统计分析、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宣贯等,均衡的提高了安全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五、完善应急体系,提升响应能力年初组织公司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3月份邀请应急管理专家对预案进行系统评审,经进一步完善后,按照法规要求在安监局进行了备案。7月份出台《应急管理规定》,明确了公司应急预案、应急人员及物资、恶劣天气反馈的管理要求。同时按年初制定的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完成了演练活动。通过一系列应急举措的落实,使各单位应急管理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均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前期应急准备,有效提高了公司的应急响应能力,达到了确保安全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的效果。另外,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修订完善了《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并组织62名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职业病体检,规避了职业病危害风险。6月份以安全月为契机,联合工会开展了安全技术比武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开展了《工程项目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探索(以滨州壁桩框架结构项目为试点)》的创新项目研究,践行了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理念。第二部分存在的不足2020年我们通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控举措,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体系运行中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岗安全责任认识不到位,对责任要求落实的工作未开展;二是安全责任考核不到位,项目安全责任考核浮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