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测试-专题2.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测试-专题2.docx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测试-专题2.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A.倾销鸦片B.传播宗教C.输出资本D.打开市场2.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在北京居住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③义和团在北京和外国军队交战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见下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4.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5.小张看课外书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6.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导致1898年、1900年民教冲突走向高潮的因素不包括()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西对抗C.清政府爱国官员对反洋教斗争的默许D.《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7.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为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B.广大人民的麻木C.外交官员的卖国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8.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刻所承载的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抑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9.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扶清灭洋D.建立社会主义10.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抵抗,最能说明()A.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抵抗才有出路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11.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12.1937年8月9日《申报》的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示,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B.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D.《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不断。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尽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