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的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0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的中期报告.docx

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的中期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的中期报告在原始佛教中,“无我”被认为是一种中心思想,它指出人类悲惨的存在与我们错误的理解自我有关。通过移除我们对自我的附着,通过清晰地意识到它的本质,我们可以获得解脱和内心的平静。这种意识到“无我”的感觉被描述为一种直接的体验,作为一种真正的理解。尽管这些概念在原始佛教经典中常常出现,如《法句经》和《金刚经》等,但它们并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探讨或解释。在中期佛教中,关于“无我”的哲学讨论开始出现。这些讨论与原始佛教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它们试图探究“无我”的本质,以及它如何适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分别观”(pratītyasamutpāda),意思是“依缘起”。这个概念表明所有事物都没有自我存在,它们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环境和条件下。同样地,我们的自我认知也是依附于环境和条件而存在的。因此,我们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假象,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我们的中心,或者认为我们是一个与其它人和世界完全分离的个体。另一个理论是“诸行无常”(anicca),意思是“所有存在都是短暂的”。这个理论表明没有什么是永久存在的,所有东西都将一去不返。这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和思想。因此,我们要从“自我”的角度看待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必须是短暂的和不稳定的,而且要接受这一现实。在这个时期,“无我”概念也被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时期的重要著作《中观论》中,提出了“空性”(shunyata)理论。这个理论表明,所有事物都是没有本质的实在性的,它们只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观念和思考。我们的自我是一个假象,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因此,只有意识存在,没有真实的东西存在。总的来说,中期佛教提出的关于“无我”的哲学讨论为这个概念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探讨。这些理论贡献了对于我们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