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期末复习计划期末复习计划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期末复习计划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期末复习计划篇1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总体上看,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个别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都有可能出错。二、复习内容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3、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选择;能读懂统计图;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中位数、众数。三、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应用题。2、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之间的互化。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5、认识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四、复习课时安排1、数与运算:3课时。(1)、分数乘除法及其混合运算。(2)、分数乘除应用题。(3)、百分数应用题。2、空间与图形:2课时。(1)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以及表面积的计。(2)长(正)方体体积单位及其单位换算,体积、容积的计算。3、统计与概率:1课时期末复习计划篇2一、复习目标1.将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温故而知新。2.促进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发展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测查考核进行全面、科学、轻松愉快的评价,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复习内容知识与技能(一)数与代数1.认识1-20各数,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2.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根据观察发现规律。(二)空间与图形1.根据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巩固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方位。(三)统计与概率1.能熟练比较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2.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进一步了解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四)实践与综合运用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初步了解用数学研究问题的。三、时间安排复习内容课时安排每课时复习内容20以内数的认识21.数数。(正数、倒数、单数、双数)2.回顾数位的认识。3.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4.反馈练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21.回顾加减法的意义。2.巩固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类比较、统计整理11.回顾分类比较的方法。2.回顾数据整理的方法。3.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图形与位置11.进一步巩固所学图形的特征。2.说说认识方位的要领。3.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综合复习31.综合练习2.查漏补缺四、复习方法1.20以内数的认识(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数数练习,通过直观的计数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2)反馈练习。2.20以内数的加减法:(1)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意义,通过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方法,以及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分类比较、统计整理:引导学生回顾分类比较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图形与位置:引导学生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要领,与生活实际结合进行反馈练习。5.针对复习内容进行随堂测查,根据反馈出的问题加以指导。6.综合测试,查漏补缺。期末复习计划篇3期末复习计划转眼间,经过4个月的紧张的学习,一个学期又临近结束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成了期末复习质量的好坏的关键,这也关系到整个学期学生所学知识能否形成系统、能否上升到一个较高层面,同时也会影响今后学继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