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棉花请不要未老先衰棉花请不要未老先衰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铁道部、国家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2012年度(2012年9月~2013年8月)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明确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价为20400元/吨,比上年提高600元/吨。收储保护了棉花生产者的利益,确保了资源的基本供应,但这样一个价位与棉农的心理预期仍有一定距离。需求将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9月至今年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00万吨,同比增加72.4万吨。虽然当月我国棉花进口数量与前一个月相比大幅回落,但与上年各月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关税内配额以及部分滑准税配额已发放,关税内配额使用比例大幅上升,超过八成,这与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据专家预测,2011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0%,未来棉花需求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与棉花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却是我国棉花种植的不断减少,二者形成鲜明的冲突。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粮食作物价格大幅提高,直接刺激了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等的积极性。而棉花种植成本高,费工费力,且易受天气影响。从长江中下游产区情况看,种植棉花较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少收益800元左右。因此,相关棉花调研机构预测,今年内地棉花种植面积将下降8%以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认为,去年棉价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前年棉价暴涨,农民跟风种植,形成种棉的高峰;去年风调雨顺,棉花丰收,价格下滑。如果今年大家都改棉种粮,势必引起今年棉花产量骤降,供不应求,棉价又会暴涨。要走出这个“价格波动大”的怪圈,棉农和企业都期盼国家尽早出台调控政策,实现种棉直接补贴,维护棉农利益,进一步理顺产业链关系,稳定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相关农业专家也表示,在一些适宜种棉的地区,盲目改棉种粮可能得不偿失。选择继续种棉的棉农要坚定信心,做好春耕准备,主要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谨慎选种。形势不容乐观棉价的大起大落,不仅仅影响到棉纺企业,从事棉纺机械生产的纺机企业也同样陷入困境,下游企业也同样到牵连。棉价的暴涨暴跌必将带来种棉面积的大起大落,对整个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2012年的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棉花持续成为关注重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棉花从总量来讲,我们肯定是不足的。棉花这几年经历的用最通俗的话讲叫‘过山车’,从前几年棉花一路走到三万,到一路走到一万多,确实给我们的生产企业带来了不少问题。去年大家说订单小、订单短,很大原因是大家看不准价格,不知道往哪里走。国家去年采取了收储政策,现在已经收到270万吨,我们每年还要进口一些,国际市场上的棉花我们也是可以取得的。说棉花供求,就涉及到体制的问题。如果按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我估计棉花能买到,但现在我们有配额,这样就会有紧和不紧的问题。现在我们是用计划的手段来收储,不知道放储的时候用什么手段。如果说拍卖,可能我就无法说价格是个什么走向,高、低可能就会不完全反映供求的问题。加上国际上存在的各种情况,最近印度棉花不让卖了,高高低低我们无法判断。现在政策还没有出来,就看最后怎么定,我们非常希望通过流通体制的改革,能够真正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让企业能够自由地去购棉。至于怎么保护农民的利益?我认为会有办法的,只要把这些原则都商量好了。”外棉优势明显在业内人士看来,关于19800元/吨的收储价格目前市场各方分歧很大,由于相比国外,过高的棉价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棉纺行业的竞争力,因此纺织业就此事已多次向上反映。往后看棉价走势将更多取决于中储的政策、下游需求等等情况。据介绍,目前由于国储托市等因素,导致国内棉花价格较长时间位于20000元/吨以上,而目前印度棉花的价格仅为11000元/吨(即国内棉价高出印度棉价约八成),较中国优势明显,且其劳动力成本也较低。目前来看,各国棉花消费需求仍然普遍疲软,市场产大于需。但相关人士认为,“2012年国内棉花价格维持弱市震荡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国家的刚性收储价格放在那里,跌也跌不到哪里去。”去年,因为国外经济不景气带来出口订单下滑、国内流动性收紧、游资炒作积极性降低等因素,棉价急速下跌,8月份跌至19034元/吨,直至9月8日国家实施2011年度棉花收储,棉价才得以止跌,并小幅反弹。而10月中旬之后,棉价再度下跌,且随后的整个季度,棉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棉价若大幅波动,无论涨跌,都不利于棉纺企业的稳定经营。”东华大学纺织经济研究所教授顾庆良分析,若棉价高企,原材料成本又无法向下游制成品或中间产品转移的话,势必挤压利润i反之,则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