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docx
上传人:雨巷****莺莺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docx

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人们是人们传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交际工具。你知道书信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师节给老师一封信1九月是个金色的秋天,也是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第二十七个教师节乘着秋风飘然而至。值此佳节,勾起了我对启蒙恩师张荣生无比怀念的缕缕情丝。老师,如果您还健在的话,也应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应该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了。可是如今却阴阳两隔,学生只有在此问一声:老师,您在天堂里还好吗?老师,您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您的音容笑貌还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您的谆谆教诲还萦绕在我耳畔,您治学严谨的精神,朴素的教学语言和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却令我折服,催我奋进,激励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记得那是1965年的秋天,我刚刚升入二年级。新学期开学了,我背起妈妈新缝制的花书包,兴奋得像一只小鸟,蹦蹦跳跳地来到学校,刚一跨进校门,就看见小伙伴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议论着什么。原来学校新调了来了一位老师叫张荣生,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上课铃响了,您拿着备课本和教科书出现在讲台上,只见您中等个儿,二十出头的样子,瘦瘦的身材,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略带黄色的头发梳理得顺顺溜溜,身着一套天蓝色的青年装,显得特别年轻,特别有生气。老师,您把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爱意全部倾注给了每一个学生。您接任我们二、三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两个复式班的全部课程。我们两个教学班共有二十多个学生,分散居住在张家村的八个生产队,有的学生的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远的路程。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二十多个学生的家,每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上,都留下了您的殷殷足迹,张家村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洒下了您的涔涔热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您都了如指掌。哪个学生的学习跟不让了,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补习功课;哪个学生生病了,您就组织全班同学看望、慰问,给生病的学生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哪个学生家庭困难交不上学费,您就用微薄的工资替他们交上;农忙季节,还组织我们帮家庭劳动力少的学生家抢种抢收。我们农村的孩子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交不上学费,您就组织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挖药材、捡桐子、捡核桃、捡麦穗等活动,冬天寒风在我们耳边呼呼地乱刮,而我们的心头却温暖如潮,夏天炎炎烈日暴晒在皮肤上,隐隐作痛,而我们的心里却感到丝丝凉意。这些活动,既让我们养成从小爱劳动好习惯,又让我们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同时这些小捡拾活动卖得的钱,又解决了我们的书学费。记得您说要组织我们开展一次特殊的聚餐活动,让我么体验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于是我们就天天盼望着。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把捡来的麦穗搓成麦粒晒干,并亲自背到水磨坊,磨成面粉,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一大半。是什么日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我们像过节一样,穿着干净的衣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每个同学都带着碗筷,同学们有的带盐,有的带油,还有的带了豇豆、黄瓜、黄花菜,高年级的大姐姐们还带来了擀面杖。简单的仪式过后,大家就分组忙碌开了,高年级的大姐姐们负责擀面块,男同学力气大负责拾柴、抬水、烧火的事,我们小同学就负责择菜、打杂了。同学们跃跃欲试,兴奋极了,叽叽喳喳闹个不停,有的高兴地唱起了歌,还有的手舞足蹈。您看见同学们兴奋的样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把洗好的豇豆、黄瓜、黄花菜和在一起,用油炒一下,再掺上水,就只等水开了。过不大一会儿,有个同学高叫了一声“水开了!”您就端着擀好的面块,抖动着下到了锅里,我们团团围在锅边,只见锅里飘着洁白的面块、碧绿色豇豆、黄瓜、嫩花色的黄花菜,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好看极了,随着面块的上下翻动,我们心里早就在想面块的美味了。面块在终于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煮好了,我们在锅边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您手拿勺子亲自把面块舀到每个同学的碗里,当您给我舀了满满一碗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黄瓜、豇豆、黄花菜的清香和新麦子的麦香交织在一起,好吃极了,那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饭,那味道是我这辈子永世忘不了的,至今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如今每当我做面块吃的时候,总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老师您不但教我们学习知识,还教我们学习做人。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事例一桩桩、一件件还浮现在我眼前。您上的语文课是那么朴实、亲切,语文课上您常常是不怎么讲,而是让我们反复诵读,理解和感悟文中的含义,优美的语段、好的篇目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必须背诵。你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十多年过去了,儿时学过的课文,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老师您重读书、重理解、重感悟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