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康复训练论文(精品多篇)[摘要]康复训练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康复训练论文篇一【关键词】康复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作用分析精神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还未完全明确,治疗以及日后的护理也有着一些局限,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社会功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1-2]。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对精神病患者采取康复技能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院近年来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技能训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20~56岁,平均(44.5±1.2)岁,病程3~20年,平均(15.2±2.3)年,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均在本院住院时间超过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6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7例,精神发育迟滞(轻度)7例,神经症11例;病情较为平稳,病情中的阳性症状不明显,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懒散、孤僻、无意志、缺乏兴趣等。将11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2~55,平均44.5岁;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0~56岁,平均45.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训练前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均维持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技能训练法,每周训练时间为5d,干预时间保持1年。康复训练指导工作由医院的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担任,具体的训练方式为:1.2.1生活技能训练先训练患者按时起床,整理床铺;到洗漱间刷牙洗脸、到卫生间大小便、到饭堂按照规定座位使用餐具用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每天冲凉、更换衣服,做到着装整齐、能随着天气变化添减衣服;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月经处理)、修剪指甲;主动排队服药。每月对训练效果进行总结,未达到效果者予以心理上的疏导,排解其心理压力,并反复示范、指导、训练。对训练效果较好者予肯定和物质奖励,并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如:打扫卫生、清洗鞋袜、协助派饭、收拾饭桌等[3]。1.2.2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传授给患者如何进行目光的接触、聆听技巧、坐姿的训练、与病友或工作人员打招呼、怎样答与问,有礼貌,学说“谢谢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想法,与病友间互相帮助。编排一些模拟的情境或简单的游戏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优点,给予表扬、鼓励。组织患者开展集体活动,把学到的社交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4]。1.2.3文娱活动和工疗训练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做早操,打羽毛球、乒乓球,安排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纸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患者兴趣参加农疗种菜、养家禽家畜;工疗缝纫、绘画、写字、做手工、修理单;参加日间中心等,帮助患者的日后恢复[5-6]。1.3评价标准两组分别于训练前后使用阴性症状量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康复疗效评分分为3级:总分1.4统计学处理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2结果2.1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两组训练前各项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训练后,两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2.2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两组训练前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训练后,两组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3讨论精神病的病程多有迁延的特征,现阶段的治疗手段有限,目前对于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各种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对于急性期阳性症状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阴性精神病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差。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阴性症状是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障碍受阻的主要因素,改善其阴性症状才能够从根本上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由此可见,改善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对于患者日后的康复和回归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7-8]。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规则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阻止或者延缓患者社交退缩情况的发生[9-11]。本文的调查表明,两组经过康复干预之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均改善显著(P因此,康复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1]郝伟,于欣,许毅,等。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臧振君。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康复概况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60.[3]杨秋兰,侯峰,李荣琴。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