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的设计、构建和基础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的设计、构建和基础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的设计、构建和基础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的设计、构建和基础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质谱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高分辨的分析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溯源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质谱技术应用中常常面临着复杂的样品矩阵、离子化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设计一款高效、稳定、选择性好的离子源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中,我们将会设计、构建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以此提高离子化效率、减小背景、降低噪声等问题,同时也为环境污染监测提供更加有效的分析手段。此外,我们还将针对空气中的微粒、气体等样品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以验证离子源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二、研究内容和计划1.离子源设计、构建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我们将进行离子源的设计、构建。我们采用的是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采用单独的电离装置,在空气中对样品进行离子化,将离子送入质谱仪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经过反复的设计、优化等步骤,构建出高效、稳定、选择性好的离子源。2.离子源性能测试在完成离子源设计、构建后,我们将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主要包括离子化效率、离子选择性、背景噪声等方面。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不同的实验参数对离子源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3.基础应用研究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将进行离子源基础应用研究。所采取的样品主要包括空气中的微粒、气体等。我们将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以验证离子源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探讨不同的实验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三、研究方法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离子源设计、构建:结合实验操作经验和先前的文献调研,利用CAD软件进行电离源结构设计,并采用计算机仿真进行参数优化,最终通过实验进行离子源的构建。2.离子源性能测试:利用已有的分析设备进行样品分析,并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在测试过程中动态调整实验参数达到最佳性能。3.基础应用研究:选取不同的样品进行分析,对离子源性能进行验证,并探讨不同实验参数对离子化效率、离子选择性、背景噪声等的影响。四、预期成果1.设计、构建出一款高效、稳定、选择性好的激光解吸喷雾后离子化质谱环境电离源。2.完成离子源的性能测试和评估,并探讨不同实验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在空气中选用不同的样品进行离子源基础应用研究,验证离子源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探讨实验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五、参考文献1.GaoM,HeL,XuH,LiuY.Protontransferreactionionizationmassspectrometryfortime-resolvedmonitoring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indynamicairflows.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3;47(10):5430-5437.2.XueZ,ZuoL,LiuY,ZhaoW,MaX,ZhuZ.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the2015hazeeventinBeijingUrbanAtmosphere.AerosolandAirQualityResearch.2016;16:2611-2623.3.WallesM,SchneiderM,SchmidT,WeingartnerE,BaltenspergerU,HerveL.Semi-volatileorganiccompoundsinahighalpineenvironment:theJungfraujoch.AtmosphericChemistry&Physics.2005;5(1):243-257.4.MurphyDM,AndersonJR,QuinnPK,etal.Methodologyandresultsofthesingle-particlenorthatlanticmarineboundarylayerexperiment(SAMBLE).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1998;103(D9):16343-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