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经典教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经典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经典教案,欢迎大家分享。《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经典教案篇1一、教学要点:1、熟悉温习李白其人其事;2、解题:文章写作背景与题意;3、了解“序”这种文体及其常识、范例;4、熟读成诵(有感情、注意骈文的声调美),并积累基本文言词句;(★)5、疏通文意,信达雅翻译此文;(★)6、学会鉴赏、品味言语透射出的风采神韵;7、从各种角度(李白身世性格等)出发把握序文不落俗套的主旨,体会字里行间李白的情感;(★)8、结合现实进行生命意义、人生态度的探讨,老师小结。9、布置作业。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风景秀丽、芳香四溢的桃花园(板书),你们要吗?(要的人举手)嗯,肯定要,谁还不想贪点小便宜……那么你们会用这个“桃花园”干什么呢?(示意,提示:举手回答,老师总结)…其实不仅是你们,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和这个“桃花园”有关,比如说陶渊明没有实现的乌托邦理想、才子佳人暧昧缠绵的幽会,而且还有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等……可见古往今来有很多故事都在这个“桃花园”中发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序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看看我们的谪仙人、诗仙李白在春夜的“桃花园”中做了何事、面对短促的人生发了什么感想。(板书)2、李白简介:对于作者李白,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告诉老师你所知道的李白的一些基本知识——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祖籍:甘肃静宁县(也就是老师我的家乡);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他少壮时期即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虽然人生失意,但总有一颗积极乐观、浪漫狂放之心。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吟唱一首李白的《行路难》,一起来感受一下李白诗歌的独特之处。吟诵《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学们注意,老师要提问了。大家学过的、或者知道的李白的诗歌作品还有那些?(《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提示,学生作答,可要求每个人所说的不能有重复)好,看来大家知道的都很多,相当渊博。的确,我们知道的李白素来以诗著称,他的文章确实不常见,但老师认为李白的“诗歌固然好”,但他的“文章也不差”,究竟老师这句话是真是假,请大家看课本99页这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且听老师一一道来。(我们首先看题目……)3、解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这个时侯整个大唐王朝正处于国力鼎盛、太平盛世之中。这里的桃园在今天的安陆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谈天伦的情景。全文句式以骈句为主,笔触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洒脱,是传诵千古的名作。题目《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体意思是说:在春天的一个美好的夜晚我李白和堂弟们设宴饮酒赋诗,作成了一本诗集,我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题目——巧妙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那么这里的“序”……)4、序文体的介绍:(板书)“序”和本单元中的传、书、箴一样,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序》、《自序》等。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后要学习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腾王阁序》等等。问题:那么由此可见,李白这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什么序?宴集序。5、诵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翻译文章:(1)老师范读一遍。(2)若干学生自读,读前注意“琼筵(yan)”和“羽觞(shang)”的读音。说明本文基本上是骈文:四六句、押韵,要读出高昂豪放乐观的气势与韵味来。(3)众生齐读两遍。(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刘伶故事、画羽觞图、石崇金谷园的故事、生年不满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5)老师引导学生翻译文章。(6)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文章两遍。(7)尝试当堂背诵。6、总结:本文所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