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德育课题教师工作总结汇总三篇学校德育课题教师工作总结汇总三篇德育课题本学期重在积极教育,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发展的时空的理念为经,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课题教师工作总结汇总三篇,欢迎订阅.学校德育课题教师工作总结汇总三篇1春晖中学是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课题方案(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1、研究目标: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研究过程及方法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3)总结阶段(20xx.1220xx.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实施过程:(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