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多篇】摘要:《分数的意义》说课稿【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学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2、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本事和抽象概括的本事。(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3)经过创设互相协作,进取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二、说教学方法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经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够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本事。三、说学法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供给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到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产生的分数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四、说教学程序(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经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经过**、把自我明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1、经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1)教师提出:12除了能够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能够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教师为学生供给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2)团体交流、共享成果各组选派**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我的操作方法及成果。(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技术予以突破。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课件,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4)引导归纳,经过比较相同与不一样,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一样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一样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不一样,分数也就不一样,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4)57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三)反馈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头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用下头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3.游戏“夺红旗”男、女各一队,派**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学**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四)全课小结,揭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