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睿达****的的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于90年代。目前,以德、日、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制定了“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也提出建立“两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政策。武汉作为“两型社会”的重点建设示范城市,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的突破口。本文对武汉市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武汉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1武汉市发展循环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共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起源于18世纪的传统模式,即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环形循环过程。回顾武汉的工业发展,幸运的是汲取了第一种模式的教训,然而仍没有跳出第二种模式的套路。武汉市现行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土地资源利用来看一方面,武汉市人均耕地资源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增加了耕地资源压力。武汉市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土地批租过量,土地出让计划缺乏整体性安排的问题。由于市场容量与承载能力有限,造成房地产空置率高涨的局面,土地资源的应有价值不能及时转为社会共享的财富,形成城市土地资源显性浪费或隐性浪费。从而影响城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能源利用来看和全国19个省级及以上城市相比,武汉市单位GDP能耗偏高。和单位GDP能耗较小的城市相比,单位GDP能耗最少的深圳市仅相当于武汉的%,厦门相当于%、广州则为%、北京为%、上海为%。从经济发展质量上看,武汉经济发展还较“粗放”;从能源利用形势上看,武汉节能的降耗形势还很“严峻”。从环境污染来看武汉市废气主要来自燃煤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武汉市年耗煤1000万吨以上,是一个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每年排放的废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立方米(不包括汽车尾气)。在水体污染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城市地面径流,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方面。武汉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污水,100万吨生活污水排入江河,其中只有约100万吨工业污水得到了治理。在废渣污染上主要是煤渣、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弃物。每年仅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就达万吨,综合利用量为459万吨,历年累计堆存量较达1644万吨。综上所述,武汉的资源形势和环境状况都已十分严峻。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必须的发展模式。2武汉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武汉市积极倡导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领域、行业、企业开展了有效的试点工作,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在政府支持与政策体系方面。为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将其列为近期“两型社会”建设的十二项重点工作之首。市发改委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要求,细化了实施方案,建立了我市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共收录项目678个,总投资1342亿元,进一步夯实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二是在资源利用方面。武汉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开发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带动作用的关键链接技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产品标准以及节能检测等一批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农村也逐步推广。重点建设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分散式污水处理,垃圾堆肥技术应用、风能发电、节能照明、农村污水处理、农业生产节能示范工程等。三是在园区建设方面。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风鸿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汽车再制造试点,阳逻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市级循环试点也开始启动。在试点的基础上,武汉市初步探索形成了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在立法体系建设方面。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了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武汉市发改委拟订了《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大纲》《武汉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试验区规划编制大纲》。为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制定了《武汉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和《武汉市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毋庸讳言,武汉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