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盼易****君a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docx

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工作两个多年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这么简单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思维能力,虽然我面对的是刚步入学校大门的一年级孩子,但是还是要把这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始终。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但是还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找到数学方法的依据,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为本节新课作铺垫,在每节数学课都必不可少的口算环节中,我不是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数学题泛泛口算一遍,而是有针对性地出示了几道题,有10的分解、10的减法和9加几,这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计算题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凑十法一样,学生知识在加法中要凑十,在减法中同样也是先要从十这个数入手。在我提的“你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的问题中,学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为后面要学习的破十法作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让孩子喜欢这节课,我创设了春游这一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导入的环节是让孩子先算一算参加春游的有多少名同学,在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后,我鼓励孩子利用手中的.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这道题,在给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间之后,让孩子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把种种方法都出示在黑板上,孩子们用的方法很多,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方法,选一个最简便的,能算的最快的方法,经过讨论之后,他们的选择大都集中在破十法上,孩子们体会到了是因为我们先要找到10,找到它之后再计算才能算得又快又对,再简单不过的两个环节,已经把新旧知识进行了一次统一,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了破十法是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不是分割开来的,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到破十法的简便,从而使学生愿意使用破十法去思考、去计算,这样帮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理解破十法的意义,更加熟练地运用破十法。两位数减法教学反思2针对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教学片段:在学习计算时,我直接问学:72-58=这道题你会算吗?怎么算呢?学生纷纷把手举的.很高,都想表现一番。一个学生说:12-8=470-60=104+10=14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根据竖式计算出来的。”师:“看来你已经会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了?”生:“当然了”。一声“当然了”还没说完,一个同学马上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做的更快?师:“你来说说”?这个学生理直气壮的答道“72-60=1212+2=14”我问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站起来说:“我把58看作60,72-60=12,多减了2个,我再把它加上去了。”我说:“你真了不起,把两位数减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使计算又对又快”。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令我高兴,令我激动。因为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多种计算方法呀。课堂达到了高潮,在引导小结、比较那一种计算方法最好,计算最快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做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数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机会多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