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选1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1一、过程:导入新课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整体把握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1)一字多义:①余橈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四、品读赏析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3、寻找“痴似相公者”。(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五、堂堂清1、背诵全文2.练习第二题《湖心亭看雪》教案2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预习导航: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挐一小船()5)雾凇沆砀()6)上下一白()7)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9)客此()10)莫说相公痴()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合作探究: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