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docx
上传人:霞英****娘子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docx

2022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072-041.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研究的意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求广大师生要求真务实,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村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即生活,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阴影挥之不去,不懈追求升学率,成为广大学校的奋斗目标。学校德育工作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在知识狂轰乱炸的新世纪,信息全球化、知识勃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社会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个别领域道德失范,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虽已得到各级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重视,但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而家长也只是盯着孩子的考分,对教师及学校的评价也以分数定论。尤其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上缺乏稳定性,方法上缺乏诱导性,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对薄弱,学校班团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具科学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广大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新时期德育工作有五点典型的教育意义:1.1德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德育活动起到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目的;让学生认识自己对社会、对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的小事,并能献出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到不自私冷漠、不埋怨不满、不浮躁消沉,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学习中的挫折,让学生充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1.2德育可以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德育教育不仅教育学生,而且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德育活动的实施,要让教师明白学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快乐,感觉到知识的乐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不光要给白天鹅以阳光,也要给丑小鸭以雨露。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武装学生,要用自己的勤奋来教育学生。整个学校的教师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德育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1.3德育能有效地促使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教育改变了学生的恶习,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改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由过去因对学生的失望而抱怨转变为以爱心包涵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抱有宽容、理解和信任的态度;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1.4德育效应决定学校的精神面貌。围绕德育理念有计划地进行实施,使学生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使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学校活动都有一定的条理性。把整个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和睦,互敬互爱,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校园。2.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国内外研究理论国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很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苏格拉底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的研究。他认为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给道德进行了定性,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倾向或习惯,包括审慎的目的或选择。道德在于中庸之道,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由理性来确定,或者像一个审慎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这是早期人们对道德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系统化,只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单纯的论述道德功能和作用。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研究逐渐成熟。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比较重要的理论流派有:2.1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柯尔伯格、莱斯特等人。他们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原则。主要采用了”两难故事法”来测定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阶段,从而得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这一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道德判断认知方面,而忽视了道德判读的情感因素,另外两难故事法与真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