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2页从雨果的名作《巴黎圣母院》分析“美丑对照原则”08中文一班宋立国文学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作家通过自己的心灵世界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用语言文字这一记录媒介,综合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实现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所以当作家发现客观世界真善的存在而把他们转化成艺术性的真和善时,作家在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完成对美的创造,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就像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洛夫说:“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历代的学者在从事文学创作过程中就会形成某种审美理想,这也成为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一切内容,美或丑,悲或喜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都要接受审美理想的关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而美和丑这一对具有辨证关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作家的创作中就更具有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审美理想的指引下,就产生了以雨果为代表的“美丑对照原则”的创作手法,这一原则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80813.htm"\t"_blank"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54509.htm"\t"_blank"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深刻的小说。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如此,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部作品也是最能反映他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其理论依据就是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段名言:“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不如说是对客观真实的正确反映,也是符合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以前的古典主义文学只注重美,仅描写崇高的一种反拨,是一种要求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事实上,在美学领域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性世界,即美与丑两极并立。所以,我们在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所描述的四百多年前法王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62523.htm"\t"_blank"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书中的美丑矛盾也被大大夸张、强化和尖锐化了,在作家的叙述中,构成了一幅特有的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主要的人物进行叙述:外表美丽内心善良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是“至美、至善”的代表,是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从相貌到内心都集中着人性中最美的部分,她性情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这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最高美的典型;副主教克洛德是“至恶”的典型形象,是作品中丑的代名词,他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此外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同样的肮脏不堪。在这部作品中,敲钟人伽西莫多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形象,他有着极其丑陋的外表,受人们的讥讽和嘲笑,甚至是毒打,可是作者却给了他一颗善良纯净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所以就在爱斯梅拉达要被处死的时候,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圣母院的钟楼上……但这没能阻止事态的发展,当人们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伽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也体现了他对美的捍卫和守护对爱的忠诚、执着和专一。这几个人物本身所蕴含的强烈的对比也很突出: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与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陋,弗比斯也尤为卑劣。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