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docx
上传人:一条****杉淑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docx

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摘要】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GDP的稳步攀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用以扩大内需,但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却远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显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低层次化。我们应该通过产业总体结构的调整,战略产业的确立和发展,围绕消费热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途径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以提高扩大内需的有效性。【关键词】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一、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需求的拉动效果不明显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政府出资4万亿资金用以扩大内需,各地方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山西对煤炭产业下发了新的管理规定。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确实初显了一定的成效,投资需求的增幅明显上升。但从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拉动效果来看则远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显着,消费市场持续疲软,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继续下跌,储蓄率仍保持较高的上扬趋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仍旧清淡。这就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仅通过从总量上增加投人来对经济进行刺激是不够的。(二)有效需求的不足实质上是供需结构失调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绝对的,而是需求总量不足而潜在需求巨大,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表现,是供需结构性失调长期积累的结果。市场急需的产品不具备首先扩张的生产条件,而所能提供的产品大多数与市场需求不符合。比如,一方面,我国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的艰难处境,军工产业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许多的外国产品和外资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扩大,而是不断涌向国外市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占领我国市场的外国产品要么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如计算机芯片;要不就是国内虽然能生产但产品质和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如某些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所以外商的产品进人中国市场几乎不用价格竞争手段,“再贵也有人买”,这就说明并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国内的生产与需求的不配套,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绝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实现。因此,有效扩大需求的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三)产业结构调整是激活有效需求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方面。从两者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拉动作用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可能会很明显,但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效果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因为忽视了巨大的潜在的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二、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以产业升级为中心任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农业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方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使畜牧养殖业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增长点。现在畜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相关的饲料工业也将大有发展前途;另一方而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国外,农副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价值比大体是1:4,而我国是1:,需大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南街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工业方而主要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产业需重点发展财会、咨询、法律等服务产业。(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与有效需求相一致我国在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着的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对享受和发展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却在大幅度提高,那么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则意味着人们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下降,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上升。根据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技术标准划分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尤其是第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而这些巨大的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满足就必定要求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以住宅业为例,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福利分房的取消,商品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商品化率却不到30%,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制约商品房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为了形成合理的房价机制,促进商品房的消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要求政府削减各种对房地产开发商征收的名目繁多的税费外,作为房地产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