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系统征文演讲稿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系统征文——珍惜土地,保护家园第二篇: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系统征文——珍惜国土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二)第三篇:国土资源系统6.25土地日演讲稿——土地的目光青春的脚步第四篇:国土资源系统6.25土地日演讲稿——激发青春的活力第五篇:国土资源系统6.25土地日演讲稿——无悔的青春之歌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系统征文——珍惜土地,保护家园湛蓝色的天空,绛紫色的山峰,琥珀色的麦浪,嫩绿色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一片永恒的热土。在这儿,每一片绿色的叶子,每一棵茁壮的庄稼,每一只嗡嗡叫的小生灵,每一个伊伊呀呀学语的孩子,都离不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这片永恒的热土。“珍惜土地,爱我家园”,“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随着一句句众所周知的话语,使我的思绪插上翅膀,开始轻轻地翱翔、荡漾。土地是伟大的,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她用自己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她把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了我们。土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土地,世界一切生物都将销声匿迹——没有人类的欢声笑语;没有动物的奔跑跳跃;没有花儿的芳香、树木的葱郁;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有土地就有了生命。人们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尽情地奔跑,辛勤的耕耘;动物们在丛林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花草树木吮吸大地母亲的乳汁,茁壮成长……土地更是一个民族值得骄傲和最值得守卫的珍宝。八年浴血奋战,多少能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至死不悔。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片不被外国侵略者所霸占的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因为土地是我们最神圣的母亲,我们一分不能让!一寸也不能给!如今,我们站在这片蓬蓬勃勃的热土上,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不去保护这片土地呢?当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滥砍乱伐时,可曾想到——大地母亲在绝望地摇头:“树林毁坏,水土流失、风沙肆虐,你们为什么不留一片蓝天绿水呢?”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开采矿石时,可曾想到,大地母亲在悲哀地叹息:“资源有限、难以再生,你们为什么不给子孙后代留一点呢?”当我们乱排污水、乱放污气时,可曾想到——大地母亲在伤心地哭泣:“污水横流,池塘遭殃;污气飘散,空气有毒。难道你们不想有个洁净的家园,一个健康的体魄吗?”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制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的丑恶行径。土地是生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土地,人类还谈何生存?让我们携起手来,珍惜土地、爱护土地,为保护土地而共同努力奋斗吧!第二篇: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系统征文——珍惜国土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二)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和资源性生产大国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开发,成功的实现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极少。资源再多,怎么会够13亿人口用呢?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立国之本,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土地就显得更加重要。针对耕地不断缩减,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必须大力宣传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应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全面推进耕地的保护、开发和整治。就拿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险峻形式来说吧。近年来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日趋严重。耕地资源人均也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有463个县(区)低于0.5亩。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占66%,在平原、盆地的仅占34%。现有耕地中,有91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下,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因此,针对水土流失,应大力植树种草;针对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应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建设防护林;针对过度砍伐森林,应做到砍伐与植树结合;针对乱占耕地,应做到耕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如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农村建房要建在非农业用地上,将平房逐步改为楼房等。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宣传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进行社会调查,为合理利用土地出谋划策等。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国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多么惊人的资料和数据啊!难怪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保护耕地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迎接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我国国土资源紧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