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长配合好学校、老师,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篇1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孩子的自主休闲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有的父母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形成,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究其原因,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关颖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与学校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事实上,父母角色错位的结果是,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所谓强己所难。家长打骂易催化孩子不良心理与行为在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26.4%的父母认同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46.4%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27.2%明确表示很不同意。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关颖分析认为,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情急之下打骂孩子,或许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一项对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具有冷酷、暴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最为明显;有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的比例均高于没有被经常打骂的孩子。关颖指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就是站在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的立场上,对我国多少年来固有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观念的否定,是对父母凭借孩子对成年人在人身和经济等方面的依赖,任意伤害孩子行为的限制。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篇2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竟然成为上下级关系了;或者用一句比较夸大的话来说,家长见到老师就如老鼠见到猫一样。“小军的妈妈,明天请你到学校来一下。”昨晚一回家,市民张女士就接到儿子老师的电话“邀请函”,老师又“有请”了。9月份开学至今,张女士已是第3次被老师叫去“做客”,对老师的办公室早已熟门熟路。张女士说,儿子平时很调皮,老在学校犯错,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老师开口了,作为家长不敢不去。为此,张女士每次都先跟领导请好假,再毕恭毕敬地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孩子上学期间,家长被老师“有请”,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被请的家长都有同样的感觉——有点怕,老师也心知肚明,家长与自己有“距离”。还有家长认为,老师动不动就请家长,不只是家长烦不烦的问题,关键是没有效果。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人士,应该有好的教育方法,请家长请得多了,孩子会觉得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家长们说,自己都有工作,面对老师的“召唤”,却不得不随叫随到。一些事业成功的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被老师批得抬不起头来。家长们都感到困惑:教育孩子,家长和学校要承担各自的责任,老师动辄找家长,是不是不太负责任?但老师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付出,如果不请家长配合,孩子的问题很难解决。其实,老师请家长的目的都是希望和家长多沟通,不要怕。对家长怕老师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对此颇有感触。班主任罗老师说,平时跟学生家长接触时,家长都一脸的紧张,赔着笑脸,好像犯了错。有时想听听家长教育孩子的真实想法,但家长“怕”老师,很难自然地交流。在老师们的心中,家访也好,请家长到学校也好,都应该是加强沟通,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种有效途径。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孩子最怕老师请家长,这意味着回家要挨打;家长也不愿被请,这说明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长期在学校兼任班主任的王老师说,当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成绩明显下降,学习习惯欠佳,或者近段时间思想出现问题等,就需要家长配合教育,老师就会打电话请家长到学校面谈。王老师的做法是先和家长谈谈孩子近期的表现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也让老师知道学生在家的表现,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耐心地和家长沟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了这样一个案例,市桥城区一所学校的老师,班上有一位男同学是中途转学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