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写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如何写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一)全院教职工: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和重庆医科大学成员单位,我院承担有对口帮扶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酉阳县两罾乡内口村、酉阳县车田乡和永川区双石镇等地的脱贫攻坚任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全力工作下,上述地区的脱贫工作有序开展,贫困群众正稳步实现小康。但由于长期积贫,部分贫困群众的经济状况尚不能在短时间彻底好转,还存在衣物等部分物品短缺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视察重庆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根据医院党委指示,现团委(扶贫办)面向全院广大教职工倡议,募集旧衣物(包括成人和儿童衣物,特别是3-12岁儿童衣物、鞋)、玩具、文具等物品。募集的物品将根据贫困群众具体情况予以精准捐赠。请有意捐赠的教职工于9月6日前将旧衣物、玩具、文具等物品交医院行政综合楼5楼团委(扶贫办)彭柯同志处,联系电话:如何写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二)尊敬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更好的促进青年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壮大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志愿服务的力量,西乌旗团委联合大西乌爱心社工协会举办“汇聚青春力量助力脱贫空间——七彩假期快乐童年第四届爱心联盟全旗寻找贫困学生公益活动”。即日起面向全旗征集特困学生资料,经审核属实学生列为资助对象。报名截止日期为8月14日晚10:00。捐助活动将于2018年08月18日星期六晚19:00在西乌旗大广场公益举行,现场为贫困学生颁发助学金!行动起来吧!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送去您有力的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本届贫困学生走出困境,共享幸福。您的爱心和真情,好似春风,为她的生活送去一缕温暖阳光,犹如星星之火点燃她心中希望的曙光,将会带动更多有爱心的人们加入到捐款行动中来。困难的家庭需要您的爱心,和谐的社会需要您的支持,请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公益活动时间:2018年08月18日﹙星期六﹚晚上7点地点:西乌旗大广场本次公益活动负责人:如何写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三)尊敬的导游员,您好!今年,我协会导游员吴敏芬自发前往青海玉树支教,她被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极端贫困深深震撼。青海玉树让娘寺智慧佛学院供养着103个孩子上学。孩子入学后寄宿学院,学费是从家中带去的10斤牛粪,吃住等费用全靠让娘寺活佛康究仁波切四处奔波传法所得。教室是铁皮搭建的彩钢板房,宿舍则是借用政府的空置楼,直到前两年才通电,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部取自河水。孩子们生病了,无钱医治,只能靠社会捐款捐药。许多贫困藏民家庭因孩子多,缺衣少食,不能上学,不会说一句汉语。一年级小班的藏巴西然,不幸得了鱼鳞病。依靠外界捐药医治,已有明显好转了。当地很多孩子得了鱼鳞病。起初孩子们流鼻血时都爱抬头,但现在被告知不能抬头。因无钱医治,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流血,令人不忍目睹。孩子们一双双期盼帮助的眼神深深地烙在吴敏芬心中。她积极与协会联系,希望协会给予帮助。为此,协会发出倡议,真诚邀请充满爱心的您,与大家一同携手,给予贫困藏区的孩子们一份关注,一份真情。让我们从捐物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或许您捐助微不足道,但您弥足珍贵的爱心一定能令那遥远大山之中、身陷困境的孩子,感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带来的温暖与祝福。你的善举将像一缕凉爽的清风,一袭宜人的花香,给您,也给许许多多远在玉树、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们,带来一份欣喜,一份温馨。让我们一起努力,凝聚社会上无数爱心人士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爱心家园!此次捐助,主要是捐助衣物(大人、小孩的衣帽、裤和鞋子)欢迎全体导游员真诚奉献您的爱心!捐物地址:黄山市导游员协会联系人:如何写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四)尊敬的各位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大家好!忻城鸣发爱心助学群成立于2014年6月6日,是由南宁鸣发工程建设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忻城分公司等爱心企业和一群关注贫困学生的热心网友自发组建的、公益的爱心助学民间组织,已连续两年开展活动,筹集爱心款10万余元,已资助24名贫困大学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贫困大学生,也出台了不少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但仍很难照顾到每位贫困学生,还有许多贫困生需要社会爱心力量的帮助。为了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支持地方教育,让在我县高中就读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占80%〕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本群今年计划继续资助10名优秀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想〔资助金额3000~8000元不等〕。同时,对在外求学的忻城籍文理科状元每人固定颁发奖学金(不占贫困生指标〕,以激励同学们更加发奋学习,为忻城增光!为了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了帮助品学兼优而家庭又特别困难的同学顺利升学,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