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艺术究竟为何,历来众说纷纭。美国的杜威说“艺术即经验”,意大利的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法国的罗丹又说“艺术即感情”。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采用较为具体形象的说法:“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中国古人未把艺术作为整体加以研究,对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与差异也未予深究,但相关的论述还是不少,如《诗大序》中那段著名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前有《毛诗序》树起“言志”大纛,后有“情志说”、“写意说”、“传神说”遥相呼应。如此看来,中西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艺术仍有大致的共识:志、情、意、神,或者经验、直觉、感情,即是艺术的本体,只是这个(zhège)本体必须借某种外在的具体形象的标志表达出来;借助的标志不同,即为不同的艺术。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如果一定要拨开枝蔓,寻根究底(xúngēnjiūdǐ),用一个词分别对中西艺术迥异的总体风格加以把握,那就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与西方艺术的“写实”。第一节心物感应与模仿(mófǎng)现实一、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中国艺术中写意特征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在古代中国,对宇宙本源的认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道”本原说,并由此衍化出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体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xiǎnrán)是宇宙的本源;但这本源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是无法为感官所把握的。因为它“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对这样一个浩瀚无边,无始无终,无所不在的感知对象,人们只有通过“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静观过程才能加以观照。故在老庄看来,包括艺术美在内的任何事物只有还纯返朴,才能回归于道,从而获得永恒。艺术美也只能以无法限定的形式加以表现,故而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哲学中的宇宙本原论与对艺术美的本质探源得到了融合与统一。再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看来,在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两个自足体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有机和谐、交融的关系。人的心灵是与宇宙精神同存同化的,没有独立于宇宙之外的人的主体,也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宇宙世界,当观照者达到坐忘的虚静之境时,全部的精神都被融入宇宙之中,便可感到宇宙的真实存在的一切。由于对宇宙自然理解的主体化,因而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客观自然这个概念,即便是在用直观形象表达情感的绘画、雕塑(diāosù)、戏剧等艺术领域,也根本不可能是感官捕捉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则再现,而是一个为意念重新构造出来的表象世界。借郑板桥《题画竹》作譬——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然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zǒngzhī),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竹乎哉!中国艺术的所谓写意,是以主观表现为出发点的艺术表达方式,即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统形。作品中的大干世界,均经过主观的提炼乃至改造,甚至形成某种主观化的图式。不求形似,但见气韵。中国艺术家所要表现的那个为意念构造的表象世界,恰是“胸中之竹”,而非用感官(gǎnguān)捕捉到的“眼中之竹”。当然,这样的“胸中之竹”无法为人欣赏,于是无论如何重新构建,“手中之竹”总要脱影于“眼中之竹”。这样,便可达成“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映现出中国艺术所着力追求的“意趣”、“神韵”、“意象”乃至“意境”。“意境”或者“境界”,在佛学中指通过修炼来达到一种(yīzhǒnɡ)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入文艺领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借以阐释艺术作品中意与境,情与景交融互渗的状态,并陆续出现了基本内涵相近的“气质”、“意趣”、“神韵”、“意象”等提法。直至清末王国维才明确把“意境”定作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内容的最高追求,并得到了文艺界和学术界的认同。他概括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惑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意境理论的提炼虽然相对滞后,但对“意境”的艺术创造早就映现在各门艺术中了,因为在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