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班班通实施方案-推荐通用稿篇一:学校班班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此方案。一、电教基本情况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含4个学前班),学生1256人(班均45人);服务于崖城村(居)委会、各机关单位和部分外来人员。学校开足开齐国家、省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农远工程优秀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职工1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本科9人,大专44人,全体教师都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学校建有中心机房,计算机教室50部电脑,多媒体4部(便携式2部,移动多媒体1套,固定式1套),12个教学班级配有教学一体机,学前班4个班和六年级4个班都有光盘播放设备,教师办公电脑43部。空中课堂连接到多媒体室、播放室及六年级电视机,校内所有的电脑设备都连接天网地网,随时接收下载农远资源。二、指导思想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国家通过采用卫星频道发送,实时更新的义务教育资源是免费服务平台,其内容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方方面面,它的实施有力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有力促进中心学校发挥示范、指导、辐射的作用。三、组织机构组长:吴庆丰副组长:廖永环张卓夫成员:王元亮符开华薛安新张启明廖树优陈传英黄坤雄余孙蕌领导机构下设三个小组:1、设备配备协调小组组长:廖永环(兼)成员:王元亮符开华廖树蕾2、培训和应用小组组长:廖树优成员:黄坤雄钟冬波陈垂华梁文优陈传英(全体教师)3、技术支持服务小组组长:薛安新成员:梁文优符开华钟冬波陈垂华四、工作任务和要求1、改善学校硬件环境,以方便师生使用为目的,尽快使一体机教室连接网络和空中课堂。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2、从优势学科、基础扎实教师、工作成效突出的学科组(年级组)开始,逐渐向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倾斜。3、加强校本研修,多形式、多方式培训老师,想方设法使全体老师能用会用、班班用、节节用。4、开展系列的基于优质教学资源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活动,主题班队活动。5、探索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的有效模式,为普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积累经验。五、主要措施1、完善装备,完善农远电教系列规章制度,表册发放到教室。日常教学工作注重严格执行和检查,确保学校班班通应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2、修改学校教师的农远应用考评方案。3、认真记录(登记)下载、使用资源情况,定期收集整理工作材料。4、分科组组织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应用交流研讨,一学期两至三次进行应用检查。5、组织校际交流活动,交流推广应用经验。6、分科组(年级)制定科组(年级)活动安排,科组(年级)组长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材料7、规范档案建设,档案内容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建设维修、工程验收、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做到专柜、专档、专盒管理。要求内容齐全、记载详实、整理规范、方便查找,一年内建立起学校教学资源库。8、做好每学期的考评、总结工作、及时将总结上报教育局。六、主要步骤1、20XX年11月3日(本学期第十周)启动。(1)、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2)、三(3)、四(2)、四(3)、六年级等有电视或一体机的班级,要进入使用状态。(2)、三(1)、三(4)、四(1)、四(4)班及各年级使用移动多媒体设备,放置仪器室供使用。课时相碰时教务室协调到多媒体或综合室内使用。(3)、六年级应用多媒体时也可到多媒体或综合室。2、第十一周完成科组(年级)安排。3、第十四、十五周同时进行阶段检查、总结。4、第二十周全体考评、小结。5、下学期开始第一周时做好应用安排。6、下学期分三次进行检查总结交流。学年结束进行全面考评总结,形成试点工作材料上报教育局。篇二:学校班班通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县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工程的应用效益,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1、在全县中小学已建成283个班班通教学班,占全县总班级数1469个班的20%的基础上,力争用四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县中小学所有学校班班通建设任务。其中,20XX年底班班通建设班级数达到全县班级总数的40﹪,20XX年底达到全县班级总数的60﹪,20XX年底达到全县班级总数的80﹪,20XX年底达到全县班级总数的100﹪。2、研究探索并创建符合学校实际且有实效的班班通建设和管理模式,为全县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3、研究探索能最大程度发挥班班通效益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4、研究探索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5、总结推广班班通教学应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堂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经验和效果,推进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