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pdf
上传人:雨星****萌娃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pdf

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大量集聚,投向中西部地区相对有限,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布局逐步分化,差距日益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东部地区土地价格上涨、能源紧张、劳动力工资提高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加大,外商投资开始出现新的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向周边地区扩散,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成为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的关注重点。面对外资西进步伐加快,我们应客观认识重庆承接此轮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抢占先机,切实增强重庆承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能力,推进重庆外商直接投资新的发展。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与产业分工的不同,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了一定的阶梯状差距,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即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成为其他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的层次与水平。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与技术呈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综观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第三次的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来临。第一次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次为20世纪90年代,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次从21世纪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应对和承接好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对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外资规模逐步加大,注重引资“量”和“质”同步发展。(一)规模发展迅猛。一方面,引进外资总体规模扩大。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427万美元到2009年40.16亿美元,增长了941倍,年均增长33.0%。截至2009年底,重庆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项目4715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累计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138亿美元。仅直辖13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1985—2008年累计投资额的90.3%,2009年一年引资额比重就达30.7%。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扩大。1992年以前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1991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到上海1985年水平。1992年原重庆、1995年万县(今万州区)和涪陵区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来渝投资的大中型企业开始增多,本田、五十铃、百事可乐、拉法基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渝设立了21家子公司。1997年重庆直辖后,引进外资进入良性循环,外商在渝投资规模不断刷新记录,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来渝投资,2009年年底累计15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重庆,其中境外企业125家。(二)项目结构变化明显。一是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扩散,第三产业所占比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5:66.2:32.3改变为2009年0.2:36.7:63.1。到2009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涉足第三产业各行业领域。二是来源地结构更加全球化。2009年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4个国家(地区)在渝投资,其中亚洲一直是主要投资来源地,2009实际引入资金28.4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0.9%,比2000年比重增加6.6个百分点。三是项目规模结构大型化趋向。重大项目增多,对全市外商投资规模支撑作用增强。2009年全市新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57个,占同期新批项目数的比重上升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