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1年农村卫生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市2011年农村卫生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市卫生局***市农村卫生工作在市、县、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省卫生厅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积极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省卫生厅的部署,近期我市组织了一次专项督查,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基层医改进展情况1、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全市政府举办的105所乡镇卫生院、741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部纳入政府岗位管理和财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辖区居民提供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服务内容更加清晰。2、确立了“三化”建设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农村卫生管理信息化。目前,全市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三年达标”的要求,依据《***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标准》,截止2011年5月,标准化率达到100%,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信息化率达到92%。3、人事制度改革走出新路。创新性提出“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同岗同酬,绩效考核,全员保障,新老区别”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4字方针,实现了从“编制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基层医改中,全市核定乡镇卫生院岗位数2552个。按照公开选拔竞聘的程序,取消编制,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全市所有卫生院院长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其他人员全部通过公开竞岗签订了聘用合同,实现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岗位数86.09%的结构优化目标。同时,各县区采取多种形式排难、解难,所有分流人员得到了较好的安置。从编制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不仅使工作人员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且打破了“编内”和“编外”的樊篱,为全员竞争上岗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证和操作空间,更为实现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搭建了良好的执行平台。4、实现了从“职位工资”到“绩效工资”的转变。在全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全市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同岗同酬、绩效考核的分配方式,建立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同岗同酬激励机制。今年6月10日,市医改领导小组在长丰县召开全市基层医改绩效考核工作现场会,要求各县区按照“总量控制、两级考核、多劳多得、激励创优、二次奖励”的20字绩效考核原则,细化方案,通过绩效考核实现病人费用下降;医院收入增加;职工收入拉开档次;市内医保资金不外流的目标。目前,各县区在任务核定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绩效考核效果,重新制定了绩效考核细则和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确定了基础性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之比为3:7(只庐阳为6:4)。并建立了“两级考核、两个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实行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到2010年12月底,各县区绩效工资均已基本兑现,工资平均增长了40%左右。多劳多得,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5、实现了从“自我供给”到“财政供给”的转变。基层医改实行后,由于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9月—2011年5月经常性收入与改革前同期比下降了30.19%、药品收入下降43.36%。为体现公益性,各县区建立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国库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并加大了财政保障的力度。2010年全市共投入基层医改保障资金10949.44万元,其中,肥西县财政补助达4600万元。同时对农村卫生室资金补助,各县区在省政府补助资金标准基础上,均至少增加了4000元。财政保障的到位,全员保障机制得到落实。通过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了以药养医机制,回归了公益性,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待遇有保障、机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2010年9月—2011年5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患者次均门诊费用、次均门诊药品费用、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住院药品费用、每床住院日均费用分别下降了39.32%、44.00%、38.21%、55.19%和35.41%。药品收入下降了43.36%。城乡居民就医费用支出明显减少,就医更加方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进展截止2011年3月底全市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25.9%,健康档案合格率70%。目前,正在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由各县设计县级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方案,重点开发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同时,市级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争取年底前初步建成县级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和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左右。三、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实施情况我市2011年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已基本完成,共组织118名乡镇卫生院妇产科人员到市、县妇幼保健机构进修,其中市妇幼保健院接收29人进修;乡镇卫生院技术